● 谢小芳
杭州聋人学校以聋校优厚的康复资源为基础,在聋校开办普通幼儿园已有9年。幼儿园主要招收健听儿童,开展小班化教学,每班安置1—2名听障儿童。在聋健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主题活动等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方案。但是,学前聋健融合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课程目标上,难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听损聋儿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培养目标,难以同时兼顾普通儿童多种能力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普通幼儿园的教材能体现聋健儿童交往的内容很少,聋健融合教育可借鉴参考的内容不多。最后,在课程实施上,听障儿童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健听儿童,因此师幼课堂互动较为表浅。[1]听障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看听结合,常因注意力分配能力有限而学习效率低下。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与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往往缺乏自主性。鉴于此,我们在聋健融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开展研究,致力于形成一套阶段递进式的课程。
为消除幼儿彼此间的陌生感,首先设计一些生活上的帮助活动,鼓励健听儿童帮助听障儿童熟悉校园和班级环境,使其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和照顾,筑牢感情基础。其次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听障儿童从愿意接受健听儿童发展到愿意和对方一起做游戏,感受交往的快乐。
开展“同组互助”“榜样互助”“朋友互助”三种形式的互助活动,通过发现听障儿童的特殊闪光点,引导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交朋友,营造聋健儿童之间和谐、愉悦的成长氛围,引导他们由普通的伙伴升华为童年的快乐玩伴,使听障儿童在生活、语言、运动、智力、社会情感和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既为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今后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又是健听儿童培养宽容、善良、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的契机,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了融合教育促进聋健儿童共同发展的内涵与作用。
课间活动 供图 谢小芳
由于聋健儿童还处于初期交往,彼此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需要开展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理解班级常规等。此阶段选取的活动多为贴近生活的游戏,以儿童自主、自发的活动为主,如晨间户外游戏、生活活动、体育游戏、区域游戏等。除幼儿园集体设计、开展的活动外,各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聋健儿童的交往情况,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我们设计了“夹球”游戏,让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结对夹着球走。在游戏过程中,健听儿童不断讲解游戏规则、示范游戏动作,帮助听障儿童掌握游戏要领;听障儿童也在游戏过程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了沟通交往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最优化安排座位,听障儿童身边安排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善于沟通的健听儿童。教学时,教师面朝听障儿童,让他们看清口型。在活动室内创设一个丰富、安全、健康的环境,营造一个平等、宽容、和谐的氛围。教师对待听障儿童要温和、耐心,尊重儿童意愿,给他们自由交往的空间。
在聋健儿童的交往中期,融合班级教师应充分关注各项活动中听障儿童的有效参与情况。
由于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开展融合教育时,我们采取的是分层教学,即学习内容一样,但目标不一样。[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例如,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时,健听儿童阅读、听障儿童翻书,健听儿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当听障儿童遇到困难时,由健听儿童来讲解,这对健听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表1)
表1 绘本阅读活动教学目标
根据一学期的主题安排设计聋健融合课程,教师采用“渗入主题,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听障儿童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教学。合作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教学(我教你学)、技能训练(合作练习)、区域游戏(角色适宜)、图书阅览(你讲我听)、趣味游戏(你我共乐)、美术创作(难易搭配)等。[3]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进行一对一示范与帮扶,在融合课程中,均可由教师和健听儿童对听障儿童进行个别化辅导、帮助,同时也能调动健听儿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带领听障儿童进行发音练习。
一日课程包括集体教学、自主游戏、生活活动等教学环节。集体教学中教师根据聋健儿童情况,在教学方案中增设对听障儿童的情况分析、活动目标及活动材料准备,适当降低标准,分步分层,与听障儿童“最近发展区”相匹配。通过教学调控、教师反思记录活动的成效,为下一次活动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针对听障儿童的主要弱项采用同伴助导、先行教学、课后补偿等措施,利用教师帮扶和保育协助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细致的观察上,所以必须重视聋健融合教学的观察记录工作。在融合课堂中,两位教师同时在场,一位以组织教学活动为主,另一位观察配合、兼顾听障儿童,观察记录聋健儿童的课堂参与情况。教师以同伴或者大朋友身份参与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成功的经验,引导聋健儿童相互交流。听障儿童往往欠缺交往技能,特别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教会听障儿童学会日常交往的礼貌用语、培养他们分享和宽容等品质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听障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往能力,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的交往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经过初期和中期聋健融合课程的实施,聋健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往能力,相互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此时,可开展丰富多彩的合作活动,激发聋健儿童共同参与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我校很多健听儿童在幼儿园都有固定结对的听障儿童,在活动中健听儿童成为听障儿童的另一双耳朵,他们互帮互助、合作分享。为了让聋健融合课程设计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可以将家庭交往纳入其中,请健听儿童家长创造机会让结对的儿童相互串门、外出游玩,加深情感联系和交流。在家庭环境中使幼儿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从而增添交往的动力。
针对听障儿童的个别化需求,量身制订康复计划,有效支持学前聋健融合课程的实施。个训康复师与班级教师共同制订聋健融合教学周计划,在每日活动中共同观察、记录儿童在聋健交往教学活动的行为表现。融合教学活动时,个训康复师进行跟岗观察,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课堂教学 供图 谢小芳
学校建立“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互助档案袋”,提供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合作、交流、游戏的观察记录,在档案袋中设有活动意见反馈、阶段时间的记录、活动方式的记录、活动过程中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互动的简短记录等内容。开展“聋健绘本共读日”活动,每月开展一次“聋健同伴节”活动,在“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游戏剧场”“MV秀”“我和听障儿童的朋友经”“宝贝交换角”等活动环节中吸引家长和儿童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分享聋健交往中的好方法。开展“聋健自制阅读读本”活动,选取幼儿感兴趣并贴近生活的主题,尝试进行聋健儿童共同制作绘本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聋健儿童的对话、交流习惯。
三阶段递进式融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效果显著。对听障儿童而言,不同听损程度的听障儿童在三阶段递进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健听儿童为榜样,感知觉、认知、运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特别是构音清晰度、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还学会了感恩、自立。对健听儿童而言,在与听障儿童结对的过程中,能主动帮助听障儿童,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学会分享、宽容和助人。对教师而言,通过聋健融合课程的实践,对融合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程意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