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琳
摘 要:在体育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一定的知识与技术之外,还有非智力方面的成长。要从明确的目标、美的意识、积极的状态等方面来培养体育学习动机,从自觉学习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意志品质等方面来培养意志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G623.8;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64-01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缺少哪方面因素都会阻碍成功之路。同样,学校的任务除了要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学生之外,还要培养思想品德、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各个方面健全发展的人。如果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那么教育就是片面的。而体育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需要用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动力,但是动机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正确的动机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学生开始参加体育课学习时,可能对体育不感兴趣,或者学习体育的目标不正确,在体育学习中较为随意。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不明确,甚至称不上有学习动机。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课,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后就有了一定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是为了学习技术,有的是为了得到乐趣,有的是为了得到成功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目标明确
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场所。所以,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而学习运动技术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最终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最终目的,要加强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例如,学生愿意学习一些武术项目,但是不想学习太极拳,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学习的项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对学生身体来说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也会用心学习太极拳。
2.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美的意识
学生都爱美,但美是多方面的,体育中所包含的美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在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将这种美置于内心,才能表现出来,才能给别人以美的感受。教师在体育课上,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体育比赛,让学生发现力量美、和谐美等各种美,从而形成一种求知欲望,认真锻炼,来强化自己内心的美。
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争强好胜,他们喜欢与别人比一比,在做游戏中不甘落后,勇往直前。而通过比赛,能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例如,篮球的传球技术比较枯燥无味,但是教师又不能不教会孩子们,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而且要学好。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与胸前传接球练习有关的游戏。例如,看哪一组传球快、传球稳等等,多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老师的小小惩罚。这样,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质量自然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
良好的意志力能让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在体育活动项目中,长跑是一项耐力活动,学生大多不喜欢。但是长跑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学生能在练习中形成良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所以,教师在体育课上可以安排几节关于长跑的内容。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让他们明白长跑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形成一种勇于拼搏的干劲,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然后再安排合理的体能训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活动,在进行耐久跑的练习时能够用尽自己的全力。
2.培养学生克服困難的毅力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也会遇到困难。当然,没有遇到困难的体育学习也是不完整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安排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还会遇到困难。例如,在学习打羽毛球的时候,有些学生由于协调性差,在一节课中可能什么也没有学会,此时说明他们遇到了困难。有些学生可能会放弃,而有些学生可能会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对于不服输的同学,教师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而对那些被困难吓倒的学生则需要老师的鼓励,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学会。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赶上。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顺着他们的进步进一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得到喜悦,增强进取精神。
3.利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要通过后天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自信心可能受到打击,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获取成功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处理好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那就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教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作教学的重要工作来抓,就能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红范,钧叶平.体育院校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运动专项成绩关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01).
[2]成子娟,侯杰泰,钟财文.小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J].心理科学,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