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琪 曲如
摘 要: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础,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给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微课作为一种近几年来新兴的教学手段,依托互联网,以其“微”的特点风靡了整个教育圈。其内容精练,讲解具有针对性,收看方便、灵活,相对于传统课堂更灵活、更具人性化,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微课”辅助教学做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模式创新
微信在当今的社交圈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微商”是当今信息时代和经济社会催生的又一产物。“微”是当今时代最“in”的一个关键词。中国有句古语“见微知著”,“微”是精练,“微”是凝聚,“微”是技术和智慧的结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与社会进步同步,如何利用新兴资源和新兴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高等数学这门课上做了尝试。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是很多公共课如大学物理、概率统计等的基础,更是理工科专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学好高等数学不仅是完成课业的基本要求,更是学好其他后续课程的重要前提。同时,学好高等数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著眼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讲授思路都和学生所熟悉的初等数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以导致学生在刚接触高等数学时会感到吃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更觉困难。另外,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环环相扣,对于数学基础也要求较高,且定义多、定理多、公式多、题目多,更有学生戏称高等数学为“高校里最高的一棵树”。如何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切实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呢?我们的办法是利用微课。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其特点包括: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一、微课的特点
1. 微课教学时间短
我们录制一段微课视频一般在15分钟左右,这是微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标签式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优势。录制时间短,一方面节省了录制者的输出成本,降低了出错的概率,从而降低了录制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压力,压缩了有意注意的时间,节省了输入成本,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效率。
2. 微课教学内容少
一段微课视频的录制内容为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中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既凝练又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更专业,录制质量也更高。同时又方便学生进行更有选择性、更有目的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和学习,还可以重复收看、快进、后退,使学习变得更灵活,学习效率也更高。通过网上跟踪调查和在线反馈,教师也很容易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情况。在我们的实践尝试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微课这种教学手段作为辅助学习高等数学的有效手段。借助于这种新型手段,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针对某些教学难点的学习,例如二次曲面,三重积分和线、面积分等。
3. 微课资源容量较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可以在电脑、手机上随时随地地选择观看或重复观看,更灵活、更方便。同时,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适合于同行之间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在教研室的例行教研会议上,我们就时常针对彼此的微课视频提出建议,并对一些知识点和软件技术进行讨论。
4. 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具体而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一次微课的设计和录制仅仅涉及单个知识点或者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讲述具有针对性,反映的问题集中、明确,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复习。学生不仅可以查看知识点的视频内容,查看教师的教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线提问和评价反馈,甚至可以同时观看几位教师的教学视频并进行比较和总结。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也经常观摩其他教师的微课视频,取长补短,学习、思考并改进。
5. 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微课内容微小、具体,所以人人都可以尝试录制和创作。我们教研室的所有年轻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断地完善内容,丰富和改善PPT的效果,回答疑问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不仅实在地提高了高等数学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促进了教师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微课促进了学习讨论和传播的多样性。鉴于微课的各种灵活、机动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观看、学习和讨论,并进行有效传播,使学习的场合更随意、多样,手段更多更广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6. 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其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在我们的尝试中,这种教学手段确实提升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效率,并促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同时,在录制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高等数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总结和打磨,而且也对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既精进了业务水平也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 微课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经过微课制作的具体实践,笔者了解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促进大家成长的新模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我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不断探讨研究,不断反馈更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一个知识点,通过精要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生动呈现以及15分钟有针对性地学习,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高等数学。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从微课制作方法上,我们采用的是教师事先做好课件,然后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实时录制,再到多媒体实验室进行后期处理。由于在后期处理中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音、视频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剪辑,技术含量较高,所以后期制作我們请了多媒体实验室的教师来协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精进了个人的专业素质,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更重要的是与整个团队团结得更紧密,同时,我们还向多媒体实验室的教师学习了很多新的处理视频软件的技术,一举多得。
三、微课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一,微课时间短,知识密度高,但内容深、广度不够,也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也缺乏对学生深入思考的引导,使学习者只停留在“知”的肤浅层面。
第二,微课≠实际课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起到的也只能是辅助性作用,不能代替实际的课堂教学。自从我们开设了网上的“微课堂”,有些学生便寄希望于收看微课来学习高等数学,不进行预习或是逃课、不认真听讲,错过了课堂上很多精彩、深入的讲述,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违背了我们设立“微课堂”的初衷。
第三,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把太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追求课件效果上,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盲目追求“炫”,导致学生将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形式上而忽略了课程本身。这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冲击感和心理愉悦而不做深入理解和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比起画面的酷炫,教师更应该考虑的是内容的设计、深度、广度以及讲授技巧,力求用内容吸引学生而不是靠漂亮的PPT。
第四,由于有一定的技术支持,我们录制的视频效果相对还是不错的,但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比如在视频的清晰度、声音的清晰度等方面,接下来我们也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
四、结语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课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组织了微课技术培训、研讨会、微课竞赛等等,学校领导更是为我们团队录制微课视频大开“绿灯”,提供资源、技术支持、人力支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成果。综观全国的情况,越来越多的高校看到了微课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始大力支持和鼓励一线教师进行微课创作和技术升级,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微课不仅可以用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推动其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比如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就高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可以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但是,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微课从产生之初便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时刻不忘初心,守住本真,不能盲目追求“微”,追求“新”,追求技术升级和软件开发,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磨课程的内容,考虑应用、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牢记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