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8-10-15 22:30韩祥伟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主体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

摘 要:思政课教学应该强调知识的情境性与体验性;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知识导师与学习伙伴。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应通过“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完成,应考虑知识及背景文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模式

一、前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此次会议让广大思政课教师倍受鼓舞,并由此引发了新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热潮。在不断推进思政课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情境学习理论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念可以为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剖析

学术界最早提及情境教学理论的为哲学家怀特海,其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1989年,美国学者布朗、科林斯与杜吉德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情境学习理论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莱夫站在人类学的立场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完整的人的身上,将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并将研究学习的焦点移至实践共同体中,从而将参与视作学习的关键成分,意义和身份是同时在互动中建构的,受到所在情境脉络的极大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特征分析

1. 思政课教学应该强调知识的情境性与体验性

思政教学的目标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令其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明辨是与非、善与恶,建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说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德行的完善,实现知识的跨情境迁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展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实践。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互动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之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思政课情境教学,让学生主动融入或将其被动带入知识场域,令其在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建构的感性体验。学习主体的思想、观点、行为态度、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更能得以重组构建,学习主体所获的是源于情境的、真切感性的、贴近实际的生命体验。利用情境教学更容易打破知识惰性,通过情境体验在互动构建中实现知识内化,并最终转化为实践行为,改变思政课教学课堂讲授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的弊端。

2. 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知识导师与学习伙伴

思政课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递者乃至灌输者,而是课堂教学及情境设计中学习主体知识建构的导师和学习主体学习反思的伙伴。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思政课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建构,让学生体验通过情境解释产生的有意义的知识,从而达到由理解而认同、由认同而内化、由内化而践行的目的。通过思政课教学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自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最终成长为德行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情境模式研究

1. 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应通过“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完成

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鼓励情境教学,以主体交往的方式,通过“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来进行学习,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完成学生主体独自学习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数目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一名教师主导的既有模式,通过邀约的方式,几名(2~5名)教师组织起来,组成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课程实施。教师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它实际上是为教师合作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应该在教师团队完成情境设想、做出方案设计后,吸纳学生,形成“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一个以情境交往为主要方式的异质团体,教师主体间、“教师—学生”主体间、学生主体间的交流互动所引发的兴趣点以及学习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争议而引发的理解强化了学习者对情境知识的体验,增加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吸引力。

2. 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情境设计中引导者应考虑默会知识及背景文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在真实活动情景下进入社会群体中学习其文化、参与其文化的过程,将知识、活动与外在的环境产生联结。思政课教学主旨在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思想品德作为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其關键是道德规范及政治准则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情境设计中,关键是建立具有一定品德教育、充满正能量具有模范作用、贴近现实生活场景的学习文化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有效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理论灌输、空洞说教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情境教学随着实践过程的进行,教师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学习,并且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用以激发情境学习者的智力进取心和道德情操、政治情感。在情境学习过程中随着活动和认识的深入,学习者已从部分的参与到完全参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者渐渐掌握知识技能并充分利用共同体内的整体资源,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双主体—交往式”教学创设思想道德情境不能局限于浅层次的活动,为活动而活动,缺乏对默会知识和道德规范形成的社会背景的体验,忽视道德知识的习得和道德准则的实践应用,缺乏对背景文化的适应,将背离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情境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2]陈梅香,连榕.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师生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双主体—交往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305)。

作者简介:韩祥伟(1981—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双主体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课程考评模式研究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