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庆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导学案被广泛运用到课堂上,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导学案和物理概念的涵义,重点分析了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方法,通过案例明确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应用流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题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为物理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60-01
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涵义,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导学案的应用为概念教学创造了新的条件,如何运用导学案辅助物理概念教学是当前教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理论
1.导学案的概念。
在新课改内容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从以往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起到引导和传授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教学体系的一大进步。导学案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经被很多中学广泛应用。导学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其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以及综合发展的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是教育领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在新课改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现阶段,很多人对导学案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深入了解研究的教育者屈指可数,由于导学案的教学体系符合我国的教育形势,若能得到良好的开发推广,将会给未来的教育发展带来有利的参考价值。
综合教育学者们对导学案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其概念为:首先,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为新课程改革,也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主思考、探索钻研和合作学习;其次,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当前的教育要求;再者,导是指教师的引导,而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一旦出现思想误区还需要教师及时指正;然后,导学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将学习任务转变为提问的形式,同时还有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后,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是要求师生平等,而导学案的理念和这一标准完全吻合[1]。因此,导学案的概念可以大致总结为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满足当前教育要求,运用集体讨论或者教师备课的方法,将课程内容通过问题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物理概念教学的涵义。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事物的客观描述。物理概念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第一,客观性。一般会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分析等形式将事物从客观的角度概括出来;第二,抽象性。物理概念不是事物的具象化呈现,而是一种理论的叙述,源自于人的思维;第三,可测性。这种抽象的概念表述又是可以通过设备测得的,比如物质的各种力、温湿度以及压强等。
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是学习的基础,若学生对概念掌握不牢固,将会阻碍后期的物理学习,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掌握好物理概念既能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导学案的应用设计
1.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主体性。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明确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比如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独立思考。第二,目标性。导学案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及时做好评价,完善教学体系。第三,引导性。导学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引导作用,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去渗透教材,查找资料,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就掌握了预习内容,实现预习和考察的同时进行。第四,趣味性。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理性思维较弱,只有通过生活经验来总结物理现象,教师要掌握这一特点完成导学案的设计,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层次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梯度的设计习题内容。
2.应用方法。
(1)教学观的树立。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导学案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导学案完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时偏离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初衷,课堂变成了学生做题、教师核对答案、课下再继续做题,若要达到导学案辅助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衡量导学案在课堂中的运用方法,切不可机械式的做题。在初中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导学案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辅助导学案,教学辅助导学案是指重视导学案中的习题积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带着学生做题讲题,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导学案辅助教学是把其视为一种工具来完成课堂内容,让学生变为课堂主体,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导学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观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概念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制定个性方案。
一些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教学中趋于形式化,完全由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组成,想要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学,首先要制定教学计划,若导学案不够完整,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导学案的基本结构,根据学校的教育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完成,在制定导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设计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导学案物理概念课堂。
(3)优化细节设计。
传统的物理课堂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参与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渗透到课堂当中,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没有教师的引导可能失去方向。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加快课堂教学进度,学生没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2]。除此之外,物理概念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不明所以,这是由于物理概念总结的是繁琐的推理步骤,要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影子,再将收获的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思考,这样物理概念的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4)做好教学反馈。
导学案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掌握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情况,当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预习完毕后,要把预习的习题上交,教师做好批改,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能够大体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实现针对性教学。与此同时,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和答题情况做出评价,防止学生进入理解误区,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3.设计方案。
(1)课前设计。
导学案课前设计内容是:首先,教师将课堂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填空或者提问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其中还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学生要根据导学案内容做好提前预习。其次,教师以预习内容作为参考标准设计习题,查验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设置课堂时能够有所侧重。
(2)课中设计。
课堂是教学的流程中的主要环节,对于物理概念的导学设计分为引出、形成和应用三方面。其中引出既是通过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来引出新内容,也是根据生活经历来获得物理知识,既是利用实验过程推导出物理概念,也是运用物理史来引出概念。而形成是指概念的获取需要大量实验的验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先列举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然后再上升到概念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则是指学生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知识后再完成预习中的习题,很多难懂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分为测评和阅读两个方面,测评是教师选取一些有代表价值的习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一般习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概念的考察,多为理论性的习题;第二种是概念的意义、运用情况等,是前一种习题的拓展;第三种是综合性知识,最好是在考察新知识的同时渗透旧知识,让学生融会贯通,相比于前两种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测评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答题需求,使学生可以做好阶段性练习。阅读设计是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物理相关的阅读素材,或者由教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素材的选择要贴近课堂内容,贴近初中生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拓展初中生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案例
以初中物理中密度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提出考察密度知识的习题,比如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单位换算、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大小比较等等,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课堂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提出问题:相同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并讨论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提出:密度和体积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得出密度与体积、质量都没有关系,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3]。
课堂結束后,教师要设计有关于物质密度的习题,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还要在试卷的后方加上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内容,小组互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总结评价找到自身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审阅试卷后也要做好评价,通过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可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物理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找一些有关密度知识拓展的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深入了解密度知识,打破课本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导学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好导学案的教学规划,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实现导学案和初中物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孙斐雯.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7.
[2]王贵梅.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张丽滢.初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