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娟 周梦
摘要:我国研究型大学经济类常常承担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三级体系的培养,而在本科生的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及综合知识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文理渗透、逻辑思维、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这种综合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大势所趋。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008-03
研究型大学是传承知识、创新思想、培育英才的教学科研单位,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力源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部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等的实施,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呼唤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预测和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学高级人才。这就客观上要求研究型大学承担起培养本科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以便为后续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为解决中国经济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究竟具有何种特质特征,从专业视角上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一个现存的统一模式可循。根据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与考察,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育都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具体就是文理渗透、强化逻辑学以及经济学与数学的相结合。它反映了经济学本科教育的“重基础、宽口径”特色,以达到研究型大学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目的。
一、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专业素质的特质特征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常常建立在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并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三级体系之中。在三级学位人才培养建设中,研究型大学性质决定了学校必须以高水平学术及科学、技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研究及学科前沿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还特别强调基础理论及综合知识的教育与培养。这就是说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何晋秋,2016),而本科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它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在工作岗位从事经济工作的高素质通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后续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生源。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综合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品格。从专业素质角度研究看,创新型人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学习习惯,善于获取和捕捉知识,知识面比较宽,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创新型人才常常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而独特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后期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创新型人才大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严谨的研究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性能力等。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可以归纳为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极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朱清时,1999)。
具体到经济学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经济学教育方面的专家普遍认为经济学创新型人才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概念,需要系统了解和把握数学和统计分析工具对经济数据和事实的内容和来源进行分析(丁凯、马涛,2011)。应该是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以及从事具体经济工作的能力,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与知识,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与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并且还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人才(刘辉煌、李峰峰,2005)。可见,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能够运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并且寻求最优解决的途径。我国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基础,相关知识为辅的系统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缜密的创新思维,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学,在经济实践与经济活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指对创新型人才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创造者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首先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以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方式,实现重新组合、匹配、脱颖和升华,从而达到科学创造的成功(孙六平,2011)。而对于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着重在“文理渗透”、“逻辑思维”以及“经济与数学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这也是与当前的“功利性”学习、“机械性记忆”背道而驰的一种现代社会的学习方法。
二、文理渗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综合了各种思维的一个过程,在实际运用中是它整合和比较了各种方法进而得到辩证统一的更加符合现实的结果。而文理渗透有利于完善经济学人的思维,使得经济学人把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机的配合并产生优势互补,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随着科技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发展一方面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乃至相互融合的势头日益明显。因此,它在要求人们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较好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对现代知识具有敏锐的辨别力与综合把握的能力。许多企业家和商业巨头跨界成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事实上真正的文理渗透不仅需要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同时还要实现包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渗透。
人的思维是有路径与结构的,通过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学生的教育实施文理渗透的培养,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更加清晰、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因为通过文理渗透,可以有意识、有步骤地辨析、开发与训练诸如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趋同思维与差异思维等思维,通过在此基础上的训练,将会提高一些重要的能力比如想象力、联想力、辨析力、观察力、表达力等,这些能力将对创造性思维产生重大影响,其实这些能力本身就是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反映。文理渗透的教育价值观对创新型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表现为对创新型人才价值结构、思维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精神与人格的培养(王萍涛,1999)。因为文理渗透在培养内容上表现为科学创造与求实精神相结合。科学创造是科学精神之魂,求实精神是唯物主义之本,它们反映在经济学的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中;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抽象思维是经济学研究的升华,它们反映在经济学的直觉、归纳、想象、类比与收敛性思维、逻辑推演相结合的特别思维方式之中;文理渗透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人文社科是經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自然科学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它们反映在经济学的价值观、人文情怀与科学性、可信性相结合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中。通过上述文理渗透的教育最终达到增强创新型人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性与理智性。
三、逻辑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保障
人们要改造世界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正确的认识需要正确的思维,在正确的思维中逻辑思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推理、思维加工与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形成结论与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与判断,最终概括地反映着现实,同时也记录着人们对现实的理性认识。
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理由是:首先,创造性思维中的想象与直觉,一般来说是一种理性的想象和直觉,因为它是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和判断进行思考得来的;其次,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直覺大多是在长期逻辑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思维跳跃,因为直觉不会凭空出现,它是长期逻辑思考的结果;再次,在创造性思维中,借助于逻辑思维得出来的概念与判断所进行的逻辑想象与直觉要比感性来的想象与直觉更科学与可靠;再次,在创造性思维中虽然需要思维的跳跃,但也需要相对稳定的逻辑思维对已有的知识或传统理论进行整合与升华;最后,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了逻辑思维把已存在的知识与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存储在大脑中这一资源,不仅如此,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要信息的选择与跳跃性思考(黄朗、周光明,2002)。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二者又相互作用。比如一些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属于创新的非逻辑思维,它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将逐步转变成为逻辑思维。事实上,逻辑思维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且它本身就具有创新的作用。此外,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常常要靠逻辑思维来检验,因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并非都是正确的甚至还有不少的结果是荒谬的。
总之,逻辑思维的价值追求是认知的清晰性、确定性和无矛盾性;创造性思维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新的认知,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虽然两者具有追求上的差异,但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基础,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超越性的具体体现。经济学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前,必须接受来自两方面的教育与学习:一方面接受国内外前人大师、学者对已有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评价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就可能形成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引出新的概念,采用新的方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逻辑思维起了主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之后,采用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从自身体验的经验材料中抽象与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来,这个过程也是运用逻辑的过程。这说明,经济学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有逻辑思维作为基础训练,通过这种训练,由逻辑引路去思考经济学问题的逻辑演绎或非逻辑的发展。经济学中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必然的、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思维,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主观认识与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过程与阶段。经济学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以重复的特征,即作为逻辑思维基本形式概念的基本属性、命题的构成、推理的规则和论证的要求是规范、严密、确定而且可以重复整个思维过程的(王保国,2015)。
四、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与数学,它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用高度抽象的方法来考虑问题。经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和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斯密、李嘉图、古诺、瓦尔拉斯、马歇尔等的研究成果中数学方法的应用与推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显赫研究成果推动了经济学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都对经济学的思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学研究中大量使用数学方法是由数学的本质与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数学的精确性强。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数学推理逻辑严谨,线路清晰,同时数学是精确的语言,条件与结论一清二楚。其次,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突出。数学可以简化复杂的过程,把所研究的问题抽象为一个模型或一组图表,把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概括。再次,对于经济学而言数学具有可行性。因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经济研究中对所观测到的经济现象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最后给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同时,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数量特征和经济活动指标参考,指导实际工作部门的具体操作(任保平,2009)。
一般来说,对于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本科教学中与数学相结合可以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练地表达经济学的观点和思维,分析与探讨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度量化以及将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事实上,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体系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从世界包括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经济类本科与硕士、博士学位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看,经济学的数学化是一种的趋势。在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经济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经济学本科创造性思维素养的培育是现代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思路,它使研究型大学传统经济学本科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型,由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型,由功利性教育向实现教育内在价值转型,最终为我国培育大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晋秋.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统筹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7).
[2]朱清时.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J].决策咨询通讯,1999,(2).
[3]丁凯,马涛.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1,(06).
[4]刘辉煌,李峰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