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宁,魏 群
(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60)
眼底病是眼科常见疾病,涉及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等多个部位,可导致患者视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由于眼底位于内眼深部,结构精细而复杂,发生病变后传统药物、物理治疗难以根治[2]。激光光凝术将激光作用于病变的视网膜组织,利用其生物热凝效应促进瘢痕愈合,从而达到治愈眼底病的目的,成为临床各类眼底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3]。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眼科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视功能恢复[4]。2016年2月—2017年1月笔者观察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激光光凝术对眼底病患者视网膜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上述时期诊治的眼底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眼科学》中眼底病诊断标准[5]。年龄18~70岁,经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TC)检查确诊,符合我院激光光凝术指征,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葡萄膜炎、视神经疾病等其他眼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过敏体质者;有麻醉禁忌证者;依从性差或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完整者。随机将86例眼底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3例(47眼),男24例(26眼),女19例(21眼);年龄21~67(51.27±6.36)岁;病程(5.73±1.05)年(6个月~11年);疾病分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28眼),视网膜静脉梗阻5例(6眼),中性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8例(9眼),视网膜干性裂孔4例(4眼)。研究组43例(48眼),男22例(25眼),女21例(23眼);年龄23~65(50.43±7.12)岁;病程(5.43±1.12)年(6个月~9年);疾病分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30眼),视网膜静脉梗阻4例(4眼),中性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例(11眼),视网膜干性裂孔3例(3眼)。2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激光光凝术治疗:术前30 min对患眼充分扩瞳,使瞳孔直径达6~8 mm,术前行表面麻醉,用全视网膜镜瞄准病变组织点射,12~500点/次,调节光斑反应为Ⅰ~Ⅲ级,根据病变范围治疗1~4次,每次间隔1~2周。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降眼压、 抗炎、抗感染治疗。研究组第一次术后即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口服,组方:生麻黄12 g、制附子15 g、细辛3 g、白术10 g、赤芍20 g、黄芪15 g、当归10 g、生地黄20 g、丹参15 g、连翘10 g、金银花15 g、炒知母6 g,1剂/d,加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用眼科电生理检查仪(购自美国Diagnosys公司)检测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ERG-OPs),评估视网膜功能。②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仪(购自广州索诺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患眼行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记录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③2组治疗效果[6]。显效:治疗后原病变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原病变有所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原病变无明显变化或持续发展,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④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眼压增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等。
2.12组治疗前后ERG-OPs比较 治疗前,2组ERG-OPs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ERG-OPs O1、O2波峰潜伏期显著短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O1、O3、O4波峰振幅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对照组O2波峰振幅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各波峰振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及表2。
2.22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RI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PSV、EDV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ERG-OPs潜伏期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ERG-OPs振幅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2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79%,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眼底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肿瘤、血管性病变、炎症或其他疾病有关,受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7]。既往研究显示,眼底出现临床检查可见病变前,患者视网膜功能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其损伤程度与血-视网膜屏障是否破坏无明显相关,使病情难于诊断[8]。ERG-OPs属于非入侵式检查,能通过检测光刺激引起视网膜各级神经电位,在细胞水平上客观反映视网膜各层功能,从而有效监测眼底病病情[9]。相关研究表明,视网膜血液循环恶化可导致OPs振幅下降甚至出现无波改变,还会引起波峰潜伏期延长[10]。目前,激光光凝技术是治疗眼底病的常用方法,主要通过激光热效应破坏视网膜外层,尤其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加快点射部位瘢痕形成,从而增加视网膜内层细胞营养供给,改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出血、水肿的吸收,达到延缓或终止视网膜病变进程的目的[11]。有研究指出,激光光凝术后会出现出血、眼压过高、炎症等并发症,导致术后视网膜、脉络膜循环血流速度降低,不利于术后损伤修复,影响治疗效果[12],因此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意义重大。
眼底病属祖国医学中“内障”范畴,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言“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又如《景岳全书·杂病谟·眼目》提及“内障者,外无云雾, 而内有蒙蔽”[13]。《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指出“内障之病,皆因七情过伤……脏腑内损,精气不上注于目”,提示眼底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饮食不节、思虑过甚、寒邪入侵均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上犯目窍,发而为病;病久则阻滞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肾受损,肝肾亏虚则阳气散布不足,无以通目窍,致使玄府闭密,病情加重[14]。因此治疗上应遵循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燥湿利水的原则。本研究所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利水消肿,发汗散寒;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细辛祛风止痛,开窍化湿;白术和中益气,除湿消肿;赤芍清热止血,活血祛瘀;黄芪补气升阳,利尿排毒;当归补血和血,祛瘀消肿;生地黄凉血止血,祛风燥湿;生地黄清热凉血,生津养阴;丹参祛瘀活血,凉血消痈;连翘解毒散结,消肿清热;金银花宣风散热,凉血解毒;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麻黄中的伪麻黄碱不仅能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还可促进水、盐的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15];当归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改善造血微环境,保护血管功能,从而改善血流状况,促进视网膜功能恢复[16];丹参中的酮类能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眼底损伤修复[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ERG-OPs波峰潜伏期及振幅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R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效果肯定,可有效促进患者视网膜功能恢复,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