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九中学 窦正安
几何综合题是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难以逾越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无非在于很多几何综合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甚至需要借助转化或添加辅助线.在众多的题目中,那些基于核心素养的,具备一题多解的,甚至拥有拓展空间的好题常被人津津乐道.笔者从众多中考试题中撷取一例加以剖析,以飨读者.
题目:(2018·湖北宜昌)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12,P是边AB上一点,把△PBC沿直线PC折叠,顶点B的对应点是点G,过点B作BE⊥CG,垂足为E且在AD上,BE交PC于点F.
(1)若点E是AD的中点,求证:△AEB △DEC;
(2)①求证:BP=BF;
②当AD=25,且AE<DE时,求cos∠PCB的值;
③当BP=9时,求BE·EF的值.
由于(1)、(2)①和②较为容易,过程从略.以下重点探析(2)③的解法.
解法1:如图1.
由AD∥BC,得∠AEB=∠EBC.又因为∠BEC=∠A=90°,所以△AEB △EBC,所
所以BE·EF=AB·BP=12×9=108.
点评:此解法的出发点是根据目标联想到了相似,通过两次相似构建包含目标线段的比例式,再转化为等积式求得结果.其优点在于思路比较清晰,易于想到运用相似,缺点是图中不止两对相似三角形,如果选择偏差就很难得出能求出结果的比例式.事实上,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也的确发现有不少学生想到用相似,但由于选择不当,如证△EFC △GPC,又没想到等量代换,最终只能望题兴叹.
图1
解法2:如图1,设AE=y,EF=x,则BE=x+9.
易证△BAE △EDC.
化简得:x(y2+144)=108(x+9).
在Rt△BAE中,(x+9)2=y2+144.
所以x(x+9)2=108(x+9).
又因为x+9≠0,所以x(x+9)=108.
所以BE·EF=x(x+9)=108.
点评:此解法的思路是运用设元法,先表示出目标线段和所需线段,再根据相似和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思维比较简单、直接,缺点在于计算较为烦琐.事实上,在阅卷中,我们也发现了运用此法的学生,但最终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计算问题而搁浅,甚至发现少数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本已算到x(x+9)=108这一步了,却选择把x解出来,没有运用整体思想,无形中增加了计算量,着实令人唏嘘..
解法3:如图2.
设EF=x,则BE=x+9.
过点F作FH⊥BC,垂足为H.
因为EF⊥CE且∠ECF=∠HCF,所以FH=EF=x.
易证△BAE △FHB.
所以x(x+9)=108,所以BE·EF=x(x+9)=108.
点评:此解法充分借助图形的几何直观性,由折叠的性质得知CP平分∠BCG,所谓“图中有角平分线,常向两边作垂线”,故过点F作FH⊥BC构造辅助线,此解法较解法2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图2
图3
解法4:如图3.
连接GF.
因为∠GEF=90°,∠PGE=∠ABC=90°,所以∠GEF=∠PGE.
易得BF∥PG,BF=PG,所以四边形BPGF是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BP=BF,所以平行四边形BPGF是菱形.
由BP∥GF,得∠GFE=∠ABE.
所以BE·EF=AB·GF=12×9=108.
点评:此解法充分地抓住了图形的几何直观性,即局部对称性.由折叠知△BPC与△GPC关于直线CP对称,于是想到“沿轴将图对折看,对折之后关系现”,FB对折后应该与FG对应,故而想到连接GF.与此同时,通过对折我们也不难发现:图中缺少EF的对应线段,这样想来就把解法3、解法4贯通起来了.正所谓:“图中有角平分线,常向两边作垂线.沿轴将图对折看,对折之后关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