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算法则的引入多一些“算理味”
——也说“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情境

2018-10-11 05:50浙江省海盐县博才实验学校郭瑞华
中学数学杂志 2018年18期
关键词:通性举例数轴

☉浙江省海盐县博才实验学校 郭瑞华

王友峰老师在文1中,以“有理数加法”情境创设为例阐释了“基于算理概括法则,潜移默化熏陶素养”的教学追求,读来引发笔者共鸣.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加法运算的基础,然而不少版本中引入加法法则时多是一些生活情境,或利用数轴上的蜗牛移动,或利用点的平移等情境方式归纳出“绕口令”式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如“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这样绕口的法则,让学生怎么理解和记忆),再进行例题讲解与同类训练,这样的教学年复一年,大家似乎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笔者多年以来,也是这样开展教学的.最近,觉得可以借助数轴,基于相反数的定义(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来推导、归纳生成有理数法则,再对教材上的表述进行理解,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这段教学引入说起,再引发一些教学理解和教学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借助数轴引入有理数加法法则

问题1:如图1,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a、b,且a>0,b>0.

图1

教学组织:安排学生根据a、b的取值范围,赋值举例,并计算出a+b的值,引导学生对应到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与a+b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复习正数相加,就是小学阶段所学的两个算术数相加.

问题2:如图2,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a、b,且a<0,b<0.

图2

教学组织:安排学生根据a、b的取值范围,赋值举例,并计算出a+b的值,引导学生对应到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与a+b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两个负数的和为负数,并用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提醒学生,两个负数相加,要注意先确定符号,再用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就是小学阶段的算术数相加).

问题3:如图3,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a、b,且a>0,b<0.

图3

(1)当a=2,b=-2时,a+b=_______.

教学组织:学生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和为0,这其实也是之前在学习相反数时就可作为相反数的定义告知学生的.

(2)当a=5,b=-2时,求a+b.

教学组织:学生会直接看出答案为3.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等于3,并预设两种方法,方法1:5+(-2)=5-2=3;方法2:5+(-2)=3+2+(-2)=3+[2+(-2)]=3+0=3.

要向学生指出,利用方法1,还可解决(-2)+5=-2+5=5-2=3;方法2则灵活利用运算律(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符号化简的方法,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等依据,可以将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

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安排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3)当a=2,b=-6时,求a+b.

教学组织:学生会直接看出答案为-4.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等于-4,并预设方法:2+(-6)=2+[(-2)+(-4)]=2+(-2)+(-4)=[2+(-2)]+(-4)=-4.

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安排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在充分举例交流计算结果之后,出示教材上“有理数加法法则”(限于篇幅,这里不给出),让学生理解,并交流他们是如何理解的.先由小组内推荐学生代表本小组上台作全班交流,汇报他们是如何理解教材上这段“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如果学生感觉该法则有点“绕口”,也可举例来谈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讲解他们各自的理解时,教师注意做好讲后点评,点评时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与小学加法运算相比,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更加复杂,首先要学会辨识类型,即看清两个加数的正、负,然后选准加法运算法则的具体依据;

第二,有理数加法运算,要培养先确定符号再运算的习惯,即培养符号优先的意识;

第三,在符号确定之后,要善于把两个数的加法转化为与它们的算术数有关的加或减的运算,对于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常常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第四,有时要灵活选用运算律,比如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当然熟练地化简、去括号也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给出一组例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例、习题,限于篇幅,这里不给出),先由教师示范不同的运算方法,规范运算步骤,并引导学生体会有理数运算方法的“殊途同归”,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

二、关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理解

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比,通常会有几个地方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应,具体来说,分布在不同年级,比如七年级上学期有理数的运算可算一处;然后是平面几何的入门阶段;再有就是函数的学习.刚进入初中所学的有理数运算为什么会让学生不适应呢?背后的情况很复杂,以有理数加法为例,有理数加法运算需要分很多类型,在准确识别类型之后,要有符号优先的意识,再恰当转化为与算术数有关的加或减的运算,而这些都可看成综合程度很高的较难题范围,所以有理数加法运算是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道“坎”.

如何帮助学生迈过这道“坎”?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多数老师的经验和做法是依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训练、纠错、再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然而,我们认为,最初接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就有必要十分重视算理的教学,并且重视训练学生观察、识别、步步有据等良好的运算习惯,这样对于搞好运算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以下再提出几点关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理解或教学建议.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依靠数轴这个平台探究并归纳加法法则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得到很多人认可的教育理论.结合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引入,可以结合该理论设计教学情境,比如,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已有的学习经验是有理数及相关概念,这就包括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这三个十分重要的有理数相关概念.从数轴出发,研究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学生有个直观的平台进行分析,容易直接读出两个不同有理数的和,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相反数和为0”的性质,更好地理解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的和可以借助相反数的性质进行拆分、部分消去,从而得出解答.分组举例后,再结合绝对值(对应小学阶段的算术数)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2.重视算理教学,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养成“步步有据”的习惯

不少版本中关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情境引入,多属于猜想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缺少必要的算理推导式的味道.基于这种不足,我觉得,虽然七年级新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推理证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但是至少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在上面的课例概述中,我就是借用数轴这个平台,变式举例,通过不同方法演算、推理出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的加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利用了运算律进行推理式运算,这就向学生渗透了“步步有据”的运算意识.

3.促进学生明辨运算的两套系统:运算法则与运算通性

记得有的数学家(中科院李文林研究员)曾把数学简化为两个字:算与证.“算”的话题太大,就拿有理数运算来说,也是需要学生传递两套系统的依据,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通性.运算法则是刚性的,运算通性(运算律)是柔性的.前者针对不同的数系有不同的运算法则,而运算通性则游走在不同数系(包括以后整式的运算)之间,都是通用的.这些也可以在运算过程中向学生进行讲解、渗透,优秀学生是能体会出这些运算要点的,而且可以训练他们明辨“严守法则不出错”与“灵活选用运算律求简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猜你喜欢
通性举例数轴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数轴的作用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身在最高层——例说向量中的“一题多解”与“通性通解”
向量问题中的通性通法
通性通法驾驭选考题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如何学好数轴
待定系数法:向量中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