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娴静
(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800)
评判性思维即为在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自身累积经验的加以探究,从侧面或者反面分析问题,进而获得更多的临床护理经验。评判性思维对现代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方法。为了全面了解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文章将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纳入干预组与参照组。基于数据对比研究的结果加以分析,现总结内容如下。
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各40例。其中,干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7.81±4.53)岁;参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6岁,平均(47.86±4.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为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评判性思维,具体方式如下。
1.2.1 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人员需要基于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加以分析,基于患者的反应做出“可能”、“有危险的”护理判断,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
1.2.2 实施护理计划
(1)观察与记录:合理实施护理计划,正确应用沟通技巧,完成各项操作。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保险,且注意为患者介绍药物应用的副作用,药物治疗的价值等等[1]。应用评判性思维解决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2]。比如在患者出现呕吐症状的情况下,则需要基于呕吐的次数、次数等进行原因分析。为患者实施营养状态的评估,且正确调节饮食的次数、合理饮食的方式等等。
(2)心理护理: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基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评估,积极与患者交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体会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活动。
(3)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价值,药物应用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等等。介绍成功的治疗案例[3]。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为患者加以引导,耐心讲解各项疾病相关知识,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加以讲解,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图片辅助的方式。
由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干预质量的评分,分值0~100分,分数与患者的比较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情况[4]。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评分、病室管理评分及整体护理评分均相对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评判性思维的本质是理性的,具有探索性、独立分析性以及动态性特点。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将更多护理工作经验融入到临床护理期间,以科学的护理管理方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护理干预体验。
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对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适当诊断、反向分析以及推理等[5]。比如可以基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的形式,为患者讲解药物应用的价值,讲解成功的治疗案例。多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更好、更快的达到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护理的质量,充分展现出科学性、合理性的护理干预方式,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与护理。
基于数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来看,干预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评分、病室管理评分及整体护理评分均相对较高。差异比较证实了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价值,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综合所述,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