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刘煜昊,程江涛,王宪沛,王忠民,吴秀娟,高传玉,杨朝宽
(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形成斑块,引起管腔狭窄心脏缺血;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是冠心病预后的主要因素[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AF)是一种内源性磷脂,能介导血小板的活化,诱导巨噬细胞分化;活化T淋巴细胞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1 cells,NAFTc1)能通过基因转录调控炎症反应,同时参与血管钙化。研究发现[2-3],PAF和活化NAFTc1分别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炎症反应、血管和心脏瓣膜的钙化,而钙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冠心病的临床检测以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为主,但是冠心病往往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错过诊断。通过血液检测能够在早期识别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其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常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检测。本文通过血清检测PAF和NAFTc1,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和Logistic曲线探讨PAF和NAFTc1在冠心病评价中的应用。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8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56例)和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患者出现类似冠心病症状,进行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排除冠心病,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排除冠心病(血管狭窄<50%);冠心病组所有患者符合冠心病临床症状,并经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确诊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冠心病(血管狭窄≥50%),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出现弱回声区或无回声区[4]。所有患者动脉造影前口服阿司匹林0.3 g、氯吡格雷0.4 g,确诊后冠心病患者根据二级预防进行规范治疗[5]。本研究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排除伴有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去上清(3000r/min离心,离心10min),置入-80℃冰箱冷冻保存,统一检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中PAF、NAFTc1含量,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上海润裕生物科技提供。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和ROC曲线判定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血清PAF、NAFTc1浓度,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血清PAF浓度和血清NAFTc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将PAF、NAFTc1转化为等级变量,对其赋值如下,PAF:<13.5ng/ml赋值 0,≥ 13.5ng/ml赋值 1。NAFTc1:<26.7ng/ml赋 值 0, ≥ 26.7ng/ml赋 值 1。以动脉造影结果是否为冠心病作为因变量以PAF、NAFTc12个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8.463+0.417PAF+0.098 NAFTc1,该Logistic回归方程诊断的准确率为85.64%。
表2 两组患者血清PAF、NAFTc1浓度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PAF、NAFTc1浓度比较 (±s)
组别 PAF/(ng/ml) NAFTc1/(pg/ml)对照组(n =56) 8.95±5.74 22.78±3.15冠心病组(n =132) 18.13±4.72 30.58±5.24 t值 10.498 12.568 P值 0.000 0.000
分别以血清PAF、NAFTc1作为独立检验变量,并以Logit(P)作为联合检验变量进行多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见附图。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高于PAF曲线下面积0.806和NAFTc1曲线下面积0.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PAF检测阈值为9.75ng/ml,敏感性为0.76,特异性为0.62;NAFTc1检测阈值为23.95pg/ml,敏感性为0.75,特异性为0.64。联合检测敏感性为0.86,特异性为0.71。
附图 血清PAF、NAFTc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图
表3 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4 血清PAF、NAFTc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冠心病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继而造成心肌缺血的心脏病。其病理基础是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使得脂质在动脉内膜发生堆积沉淀形成白色斑块,随着白色斑块的堆积增厚,动脉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管腔变狭窄,使得血液流通受阻,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许多冠心病患者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在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仍不明显,如果能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可以对冠心病做出诊断,尽早做出预防措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斑块破裂是冠心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整个病理过程中,机体内有多种炎症因子参与[6]。PAF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NAFTc1是一种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两者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7]。PAF是一种内源性磷脂,其化学结构已经被阐明[8]。血小板、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都能产生PAF,在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作用。PAF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①PAF能诱导血小板活化,能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相应的PAF受体相结合,通过G蛋白信号通路激活三磷酸鸟苷酶和磷酸酯酶,加强血小板凝聚,使血小板在冠状动脉内膜上发生黏附,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同时血小板凝聚会加大血栓形成风险,阻碍血液循环,加强冠心病发病风险[9]。②当冠状动脉内膜发生损伤时,内皮损伤会诱导内皮细胞分泌PAF,PAF会诱导巨噬细胞参与产生超氧自由基,使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对内皮血管造成损害;同时诱导单核细胞通过内皮间隙,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再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导致脂质堆积,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堆积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早期病理特征[10]。本研究比较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患者发现其血清中PA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PAF浓度更高。这与海祺旻等[11]的研究结果PAF浓度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似。
除了PAF,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机体内还有多种炎症因子、核转录因子参与[12]。NAFTc1是NAFT家族中的一种,最早被发现于T淋巴细胞,后来发现在单核巨噬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细胞)也有表达,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基因转录调控炎症反应,同时与血管钙化密切相关。NAFTc1可以通过与磷酸酶结合发生去磷酸化进入细胞核,参与T细胞分化和活化,进而调控细胞免疫功能;还能在进入细胞核后,直接诱导多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3]。NAFTc1还是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ruin, CaN)的底物之一,能通过Ca2+/CaN/NAFT途径参与血管钙化、心脏瓣膜钙化[14],而血管钙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患者血清NAFTc1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NAFTc1浓度更高。陈金龙等[15]发现NFATc1是血管狭窄的治疗靶点,通过抑制NFATc1能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血管内膜过度增生。严洋[16]通过抑制小鼠NAFTc1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认为NAFTc1与斑块的稳定性相关。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关于PAF或NAFTc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已有报道,但对两者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还不明确。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是2种常用的诊断效能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指标对疾病的诊断作用[17]。本研究在确认PAF、NAFTc1在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以这2个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2个因子的联合检测指标。再以Logit(P)作为联合检测指标,使用ROC曲线分别判定PAF、NAFTc1以及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曲线下面积在0.7~0.9时表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超过0.9时表示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项PAF和NAFTc1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和ROC曲线检验血清PAF、NAFTc1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发现2个因子可用于冠心病筛查,两者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检测简单方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但本研究样本量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带来一定误差,下一步需要扩大样本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PAF与NAFTc1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