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渗透育人理念的典例教学

2018-10-10 07:56吴光华
关键词:典例生物教学渗透

摘 要:教师教授学业很重要,但在教学中渗透育人理念更为重要。本文运用典型案例在介绍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进行育人渗透,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典例;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82-2

有人说: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三流的教师教知识。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传授知识不再是最主要的,教师的境界应该转变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获得了一点心得,在此展示,以飨读者。

一、伟大的母爱原来可以这样理解——“果实的形成与种子的萌发”

1.“果實的形成与种子的萌发”过程的讲解

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运用电子白板讲述果实的形成,并展示了带子房的桃花,详述子房的结构,以及双受精现象,子房在受精之后最终发育成为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为果皮,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一般双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受精卵发育为胚即子一代,这就形成了果实。果实中种皮和胚构成了种子,成熟的种子吸水膨胀,细胞呼吸速率加快,细胞分裂和增大;胚生长后体积增大,突破种皮而外露,逐步长成幼苗,以后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

2.教学渗透:伟大的母爱原来可以这样理解

曾经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进行了类比教学,他把母亲育儿与种子的形成和种子的萌发进行了类比,使我受益匪浅。他把子房比作母亲的肚子,子房壁(发育为果皮)比作母亲的肚皮,珠被(发育为种皮)比作母亲的子宫壁,胚比作胎儿,果实还是指母亲怀孕期间,告诉学生果皮和种皮实质是母体的部分,从而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种子的萌发类比为怀孕的母亲生下婴儿的过程。此时,同学们都能理解不论是果皮还是种皮都属于上一代即母亲。在这一节内容的授课时我也运用这样的类比,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发散并及时提问?母亲伟大吗?学生一致回答很伟大。那伟大体现在哪里呢?学生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只要种子不萌发,果皮和种皮都一直保护着胚(胎儿),必须到第二年,种子萌发后,幼苗才能长出来,而且内果皮和种皮一直保护着幼苗,例如桃树种子的萌发,内果皮和种皮一直到幼苗能够独立生长,才脱离子代而腐烂在子代的根系旁作为营养被子代吸收,这难道不能体现母爱的伟大吗?此时,我并不要再提到学生的母亲,他们自然想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学生们处在动情之中。教育价值尽显。

二、科学思想源于生活——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知识介绍

格里菲斯发现了转化作用,推论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为认识到DNA是遗传物质奠定了基础。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麦克劳德(C.M.Mcleod)和麦卡蒂(M.J.Mccarty)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才获得了重大的突破。194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开始对含有R→S转化因子的SⅢ型细菌的细胞抽提物进行分馏、纯化工作。他们根据染色体物质的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的事实,曾一度推断蛋白质很可能是“转化因子”。然而,当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化学法和酶催化法,把各种蛋白质、类脂、多糖和核糖核酸从抽提物中去掉之后,却发现抽提物的剩余物质仍然保持把R型转化为S型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动摇了。最后,在对抽提物进一步纯化之后,他们发现,只消把取自SⅢ细胞抽提物的纯化DNA,以低达六亿分之一的剂量加在一个R型细胞的培养物中,仍然具有使R→SⅢ的转化能力。他们还发现,从一个本身由R型转化产生的S型细菌的培养物中提取的DNA也能使R→S。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说,“转化因子”就是DNA。

2.教学渗透——科学思想源于生活

笔者为学生介绍了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我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艾弗里等人的实验设计思想复杂吗?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并不复杂,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分离出各种成分,逐一试出来的。我及时引导学生,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例如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家里的一串钥匙,而且有不少钥匙的大小颜色都差不多,如果要打开门,我们在认不清哪一把钥匙能打开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按顺序对每一把钥匙进行尝试,肯定有一把钥匙能打开门。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思路其实也是这样,同学们应该想到,既然格里菲思推出S型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我们就可以象找钥匙一样把它找出来。艾弗里等人对S型细菌的成分进行了分离、提纯、鉴定后逐一尝试,终于找到了这把“钥匙”——DNA(如图)。通过这个事例,同学们清楚了科学家们的实验思路其实并不复杂,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际上来源于生活,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就在手边,如果我们也能常常进行思考,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我们人人是科学家。学生感同身受。

三、忠诚的卫士——吞噬细胞的作用

1.关于吞噬细胞的学习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有的病原体不能被杀死,但是吞噬细胞可以把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再经过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进一步杀灭病原体。

2.教学渗透——忠诚的卫士

在教学免疫调节这一节课时,我把吞噬细胞比喻成忠诚的卫士。吞噬细胞就象忠诚的卫士一样认真地工作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再所不惜。吞噬细胞最优良的品质就是忠诚。忠诚是宝贵的品格,是无价之宝。只有忠诚,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绝不会用一个不忠诚的人;客服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时候,绝不会把钱交给一个不忠诚的人;人共事的时候,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一句话,人活着就不能没有忠诚。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只有那种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渴求的最理想的人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无论你拥有多高的智商,多出色的能力,都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具备一种品德:忠诚。要发挥这种忠诚,当然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培养自己的工作热情。光有知识或能力,没有工作热情,只会原地不动,固步自封,也就更谈不上忠诚。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对于我们来说,忠诚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人格特质。在危难时刻,这种忠诚会显现它更大的价值。

四、有始有终——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蛋白质合成过程”知识的讲解

(1)转录过程

转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转录启动,转录延伸,转录终止。

①转录启动:转录启动依靠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启动子控制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RNA聚合酶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和核苷三磷酸(NTP)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即自此开始。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磷酸二酯键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

②转录延伸: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双链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

③转录终止: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在基因或操纵子的末端通常有一段终止转录的序列即终止子;终止子是给予RNA聚合酶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终止子相当一盏红色信号灯,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

(2)翻译过程

①翻译起始:氨基酸活化,形成氨酰tRNA,核糖体的大小亚基、tRNA和mRNA在多种起始因子的协助下组成起始复合物。

②多肽链的延伸:由于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合,核糖体产生了供氨基酰tRNA结合的A位点和P位点。延伸开始后,第一个氨基酰tRNA进入A位,其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这时已进入P位的甲硫氨酰tRNA复合体中连接Met与tRNA的酯键断裂,在肽基转移酶的催化下,甲硫氨酸与A位的氨基酸形成肽键,并转移至A位;卸载的tRNA转移到E位进而被释放,随后肽酰tRNA转移到P位点,空出A位点,核糖体沿mRNA移动3个碱基的距离,使下一个密码子处以A位。

③多肽链翻译的终止:当核糖体遇到3种终止密码子,在蛋白质释放因子作用下肽链被释放,随之tRNA、mRNA、核糖体亚基解离。

2.启动子与起始密码子、终止子与终止密码子的区别

启动子和终止子是相对于DNA转录mRNA来说的,启动子启动转录,终止子是终止转录的信号。启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是相对mRNA翻译蛋白质来说的,启始密码子是翻译开始决定特定氨基酸,终止密码子有三种(UAG,UAA,UGA),遇到其中的一种都要终止翻译。启动子与起始密码子、终止子与终止密码子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3.教学渗透——有始有终

通过对轉录和翻译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不论是转录过程还是翻译过程都有开始和结束的信号。这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因为有始有终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我告诉学生,学习一定要象蛋白质合成一样,要做到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这样的教学案例在生物教学中颇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基本知识,更要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渗透,达到教学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吴光华.例谈生物典例教学与育人理念的结合.中学生物教学,2012(07).

[2]傅海香.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生物学教学,2006(01).

猜你喜欢
典例生物教学渗透
分式复习指导
不等式(组)参数取值范围典例解析
非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关联遗传的归类与典例分析
并列连词和状语从句考点精讲精练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