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云 ,张勇
1.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州妇幼保健院儿科,云南大理 671000
癫痫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此病经研究证实有直系遗传可能,且在成年人中的发病频率较低,在年龄10周岁的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2]。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其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4%以上,儿童中以男孩最为常见[3-4]。癫痫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反复性神经元异常放电,会引起神经冲动紊乱,导致脑细胞缺氧。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意识障碍[5-6]。鉴于小儿的脑功能未发育完全,其神经元损伤对其治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临床为保护癫痫患儿神经元,避免损害智力功能,一直致力于该研究。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手段,常用的有托吡酯、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作为新型的抗癫痫药物,临床对其研究结果不一。该文为进一步分析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15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为分析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选取该院收治的150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药物治疗不同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50例癫痫患儿经年龄统计、病程统计:观察组患儿年龄集中在8岁左右,并且80%的患儿均大于4岁,但不超过16岁,年龄最小的仅有2岁,平均数(5.6±3.7)岁,病程的极大值为4.1年,极小值1个月,平均数(32.4±12.4)个月,男女比例为 37:38;对照组患儿年龄主要是集中在7岁左右,并且75%的患儿均大于5岁,但不超过15岁,年龄最小的仅有3岁,平均数(6.8±3.2)岁,病程的极大值为4.59年,极小值2个月,平均数(32.6±13.8)月,男女比例为 36:39。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7-8]所有脑电图均显示尖棘波,纳入符合原发性癫痫诊断标准患儿,纳入口咽肌、单侧面肌有短暂强直肌阵挛发作患儿。排除肝肾、心肺功能异常患儿,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儿,排除智力障碍以及精神紊乱者,排除对该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首次口服20 mg/kg德巴金丙戊酸钠口服液(H20041435)治疗,分早晚服用,每周根据癫痫情况加量5 mg左右,但不能超过10 mg,待剂量增加至30 mg,可维持此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
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首次服用左乙拉西坦20 mg/kg(H20160254),随后每周根据癫痫情况增加5mg左右,不可超过10 mg,分早晚服用,待增加至30 mg时刻维持此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
观察患儿治疗后癫痫发作情况,记录3个月内简单部分发作次数、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次数以及复杂部分性次数,就发作频率与治疗前比较,观察治疗有效情况。
评价标准[9]:①痊愈:3个月内无癫痫发作;②有效:治疗后3个月内的发作频率较之前减少,且大于50%;③无效:3个月内发作频率减少50%。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发作频率均显著减少,共有104例患者能完全控制,无癫痫发作,其中对照组仅占42例,观察组62例,有2例患儿3个月内的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降低程度低于50%,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情况
治疗前,两组癫痫简单部分发作次数、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次数以及复杂部分性次数均在15次以上,且相关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效果较丙戊酸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癫痫发作频率状况[(±s),次]
表2 癫痫发作频率状况[(±s),次]
组别简单部分发作肌阵挛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观察组(n=7 5)对照组(n=7 5)t值P值7.5 9±1.3 6 1 2.6 9±3.2 0 1 3.6 2 0.0 0 2 8.5 2±1.0 4 1 1.0 5±1.3 8 1 2.5 9 0.0 0 3 5.2 6±1.0 7 8.5 9±1.2 6 1 4.2 7 0.0 0 2 4.3 9±1.3 7 7.6 9±1.6 3 1 3.6 7 0.0 0 2
抗癫痫药物是对目前癫痫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属于脑功能短暂失调综合征,目前的发病机制没有明确定论[10]。有学者猜测,癫痫与抑制性、兴奋性神经元失衡所致的异常放电有关[11]。对于患儿,其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反复性的短暂性强直发作以及阵挛性发作很容易造成大脑缺氧,随着病情发展,会损伤神经元,对以后的智力发育造成障碍。参与神经细胞代谢的活性物质,存在与神经细胞核,其在机体的正常状态不易被检出,但如果持续癫痫发作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后,会刺激神经细胞核中神经内分泌细胞活性,引起大量活性物质释放[12-14]。丙戊酸钠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通过选择性增强突出后膜对γ-GABA的结合,可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起到抗癫痫作用。尹君平[15]在研究中表示,丙戊酸钠的抗癫痫效果没有左乙拉西坦明显,完全控制人数不足60%。左乙拉西坦是近年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其在脑内发挥作用,通过结合突触囊泡蛋白SV2A,促进脑内相关神经递质释放,进而阻断神经元异常放电。其经药理学实验表明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该研究为分析两种药物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共有104例患儿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其中对照组仅占42例,观察组62例,有2例患儿3个月内的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降低程度低于50%,有效率97.33%,对照组82.67%;治疗后观察组简单部分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以及复杂部分性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这与尹君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此研究可信度高。
综上所述,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均可起到很好的抗癫痫作用,但左乙拉西坦效果更好,能够降低发作频率,并且对于神经元保护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