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春景 张天一
媒介用户群研究,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捕捉其发展变化的追踪研究。2018年3月28日“IT之家”报道了“B站”(bilibili.tv)在美国上市的消息,并指出“B站”每月活跃用户7180万人。该报道显示了“B站”可观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B站”用户群都被认为是二次元文化的拥趸,是相悖于主流的低龄青年亚文化群体,其审美特征和价值判断往往呈现出平面化、简约化和反传统等一些被认为与主流文化相悖逆的断裂性特征。一般来讲,这一群体对于影视作品的追逐兴趣大都集中在动漫剧和游戏制播等方面。但是自2016年开始,“B站”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种“爆款”作品“井喷”的现象,特别是由中央电视台承制或播出的多档不同类型传统文化节目,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和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先后获得了“B站”用户群体的巨大认同。这是“B站”用户群对原有二次元文化身份的涨破,超出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原有解释。这个被认为极具反叛特征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意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兴趣和价值认同。这一现象显示,此前被贴上非主流反传统文化标签的“B站”用户群,并非完全与主流文化相隔离,以往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并不充分,至少没有预留出合理的解释空间。本文拟重新思考和认识这个低龄网民群体,进一步分析导致其“意外”文化表现的内在原因。
前身为Mikufans的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bilibili.tv)在上线时,其用户群的定位是年轻化,并以ACG①等动漫文化为主要内容,以UGC②为显著特征,以“弹幕”评论为标志性手段。这些特点吸引了大量的ACG文化爱好者。凭借着不断丰富的视频内容和日益多样化的视频种类,该网站成为了低龄青年网络用户的常驻之地,并被广大的网友简称为“B站”。随着营运规模不断扩大和用户日益增多,“B站”不仅发展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视频网站之一,亦成了以ACG文化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的代名词。“B站”用户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竞逐的ACG动漫被认为是对主流文化审美的叛离。ACG作品中架空化的叙事环境、夸张化叙事手法和单向度的价值判断等文本特点,也被认为是“B站”用户群体共享的审美特征。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在对“B站”文本的接受与解读上,往往有意将他们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使其成为彼此的异己者,并冠以“叛逆者”“避世者”“御宅族”③等称谓。
这种对低龄网民带有主观色彩的标签,首先是因为主流传统文化与ACG动漫文化之间的陌生感与距离感,即两者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其次,自上世纪以来受“非连续性”哲学的影响,知识界过分强调文化的断裂性,而忽视其本身所具有的连续性;再者,也缘于大众文化研究者对低龄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解释模式。这一解释模式主要受西方文化研究中两个判断形式的影响:其一,“世代模式”④,以年龄为着眼点而产生的代沟现象;其二,“阶级模式”⑤,是伯明翰学派在压迫/反抗视角下提出的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解释。鉴于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西方既有解释模式的制约,中国学者对“B站”低龄青年用户群产生了一定的误读。某些看似在业界已经形成的诸多共识,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纪录片《中国通史-古代史》(180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多个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在“B站”的意外走红而打破。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原有解释方式的质疑。“B站”青年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认同,促使我们重新考察这个以二次元为代表的网站用户群潜在的、多样的文化可能性,并进一步分析他们与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所构成的复杂关系。
2016年1月7日起,叶君、萧寒执导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亮相。作为系统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视角聚焦于故宫中文物修护者的身上,介绍了世界顶级的文物修护技术,系统地梳理出故宫中文物修复的历史渊源及现状。然而,即使借助了央视晚间黄金时段的平台优势,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还是反响平平。然而令世人料想不到的是,一个多月后该纪录片却在“B站”大受追捧。实际上,2016年1月13日电视渠道播出之后,这部纪录片便经由用户“stlonely”上传至网站,上传之初,这部纪录片只是被少数用户关注。不过,随着观赏过此片的用户自发性推荐的增多,《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时间成为“B站”用户群体竞相谈论的话题。通过视频留言和弹幕交流等方式,这部纪录片及其相关热点在 “B站”用户群体间口耳相传。例如纪录片中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在 “B站”用户群之间不仅颇具知名度,甚至一度被称为“B站男神”。这一称谓的赋予,体现出用户群之间一种共同的精神认同。这种认同也吸引着更多的网站青年,使其对故宫中的文物修护产生好奇。另外,在第一集节目中,修复师傅面对故宫慈宁宫现存最大的海南黄花梨组合柜时所感叹的“焕彩生辉”亦成为了“B站”热词,观赏者们不仅喜欢这个生僻词汇,还在其交流活动中频频使用。通过对片中人物、人物用语以及其他各种细节的关注和谈论,《我在故宫修文物》被快速传播,其不断攀升的点击量和弹幕数量,使该纪录片成为了“B站”的爆款视频——截至2017年3月10日,该视频的站内累计播放量为131.5万,弹幕数量达3.5万,最高全站日排行第9名⑥。《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片在“B站”走红,一方面提升了该纪录片的话题度和影响力,使其在更加广阔的受众范围内得到传播,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对于“B站”用户群体的重视。很大程度上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创造的巨大流量背后,横亘着该网站用户群集体向传统文化致敬的现实。这一现实颠覆了既定的“传统文化反抗者”的“B站”用户群身份,也挑战了此前被认定的其与主流价值极具差异化的理论共识。
接着,2017年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又在“B站”上成为“爆款”。2月10日,这部电视剧由“B站”迷影社进行投放,同时“B站”的运营方也在网站首页及官方微博上宣传造势。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略有不同,《大秦帝国之崛起》凭借精良的制作在传统电视平台播出后便广受好评。不过,像这样“一本正经”叙事的历史正剧,与以往在“B站”上受到欢迎的视频风格可谓差异巨大。但是,在“B站”营运方的积极宣传下,该剧在“B站”用户群之间不断升温。无论是剧情走向、剧中人物关系还是关于制作方面的一些趣点,都为“B站”用户津津乐道。比如,在该剧播出期间,“1080P”就作为一个有趣的探讨点不时被“B站”用户所提及。所谓“1080P”,是指一种较高像素等级的视频显示格式,由于《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初始拍摄时间较早,在当时尚未采用1080P画质拍摄的手段。后因剧中原本饰演男二号白起的演员更换,播出时白起的戏份已全部补拍并替换,而补拍时的摄制技术已发展到1080P画质,于是在播出的过程中凡是白起的戏份都呈现出与其前后画面较大的画质差异。《大秦帝国之崛起》这一制作技术上的瑕疵,反而成为“B站”用户群的一个讨论趣点,如“你(白起)和他们不一样,你是1080P的”等调侃也以语言、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纷纷涌出,在戏说笑谈之间为该剧的快速传播助力。电视平台播出后的口碑树立,“B站”运营方的积极宣传,以及用户自发读解和传播等多方条件的耦合,使“B站”用户群对该剧的兴趣一直持续到剧情完结。不断攀升的播放量,让这部作品成了“B站”高流量视频——截至2017年3月10日(全集完结后第3天),《大秦帝国之崛起》在网站内的总点击量和弹幕数量分别为119.6万和11.9万⑦。
同时,自2018年1月1日起,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纪实频道播出,“B站”同步上线了第一季的前25集。这套分为四季共100集每集5分钟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由于适应网络传播简短快速的特点,更受到低龄网民的欢迎⑧。2018年第二季度以来,共180集的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古代史》也开始在B站回温,截至7月初,这套由用户“mascot0111”在2017年上传至“B站”的作品,总播放量已攀升至72.8万,位于全站影视排行榜月排行第九⑨。同时,另一个介绍传统风水观念的纪录片《中国风水文化》,也同样在“B站”的热播榜上留名。
这些影视作品,无论是带有教科书性质的纪录片还是古代风俗文化或是较大程度体现历史真实的正剧,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美学趣味。它们之所以能够得到“B站”用户的热捧,除了作品制作方面的高水准不可忽视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B站”用户群对传统文化及其审美趣味的内在认同。
通过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这种情况再一次得到印证。但这档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与前几档节目不同,该节目在制作时就主动将“B站”作为网络播出平台之一。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电视平台播出,与此同时,央视综艺频道也在“B站”正式开通了“央视综艺官方”的账号,并第一时间将节目上传。因主创团队事先已经注意到前两部传统文化节目在“B站”的意外走红现象,这档综艺节目在制作中便将二次元文化的各种因素融汇到传统文化的展现之中,有意识地兼顾了主流文化受众和“B站”低龄亚文化群体的欣赏特点。当然,这一举措的用意在于对“B站”网民进行一定的收编“迎合”。从整体策略上看,《国家宝藏》以传统文物为核心、以综艺化为手段架构起整档节目,并联合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全国九大博物馆(院),且每期节目都会由一家博物馆(院)推荐三件馆藏珍品文物,由观众甄选出一件入驻“故宫600年”文物特展,制作方为每一件展示的文物配备了一位明星作为“守护人”,为观众介绍文物的历史传奇与保存现状。
在这样一档传统文化节目中,制作方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年轻一代的身上。除了选用深得年轻观众喜爱的明星如李晨、王凯等作为介绍人以外,在舞美、特效和音乐等方面也呈现出ACG文化的特点。第一期节目中讲述乾隆皇帝的故事时,舞台的背景屏幕上显示的是经常出现在网文小说封面上的笔绘人物形象。第二期段奕宏在接过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守护职责的过程中,则被植入了大量动漫特效。另外在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中,使用了大量《轩辕剑》《古剑奇谭》等游戏中的背景音乐。这些极富ACG文化趣味的形式特点,极力贴合“B站”用户群的审美追求。但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节目组有意为之的收编迎合部分,并没有成为“B站”用户群的兴奋点,相反,他们更为追捧的是节目中各种文物所经历的传奇故事,以及各色历史人物的特征。如讲述乾隆下令烧制瓷母的故事,勾起了“B站”用户群的集体兴趣,并且在观赏不同历史故事的同时,他们还创造出诸如“农家乐审美”(对于乾隆审美的评价)和“三维环绕被怼”(对节目小故事中雍正、王羲之、黄公望三人围着乾隆表达对其审美不满的概括)等词句,而这些新创的语汇也随着节目一起得以迅速传播。正是低龄用户群对这些历史人物和珍贵文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让《国家宝藏》成为了“B站”的热门视频。第一期节目上线(2017年12月4日)后便一直在“B站”排行榜-影视榜首位⑩。截至到2017年12月14日,《国家宝藏》在“B站”所播两期节目的总点击量和评论量分别为229.5万和22.1万,综合评分分别为1955593和1328990。
通过对“B站”走红的几档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分析,不难看出“B站”用户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其实,在“B站”用户群体内部也一直有一个亚类型的群体划分,即“古风”爱好者。“古风”在这里是对于风格的泛称,指中国古朝各代的文化风格,而“B站”用户群体中的“古风“爱好者,又将这种风格细化到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周朝诗歌文学和以汉唐服饰为代表的古衣着文化上。由于这种“古风”此前也是以ACG文化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一群体内部的亚类型受到的关注也十分有限。
传统文化类节目在“B站”的相继走红,展现出整个“B站”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兴趣。可以认为,这种与主流文化受众在审美趣味上的同向性,印证了“B站”用户群被忽略了的精神症候,即在差异性的表象之下,当代青年人仍然承接了与传统文化相似的审美基因。
由此,需要检讨以往对“B站”青年用户群体的“误读”。事实证明,在“一元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后现代“非连续性”哲学的兴起,使知识界对事物呈现的某些特点急于作“本质化”判断,这不能不是造成“误读”的主要原因。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在其著作《词与物》中强调了不同时期知识型的“断裂”,而使该词很快成为知识界的一个时尚名词,福柯也因此被奉为“非连续历史”的创始人。虽然他本人认为这是对他的误解且极力反对,但也无法阻止“断裂”一词在文化界的蔓延。历史文化的非连续性受到空前追捧。在我国文化界,很多人并不熟悉该观点的出处,但同样不妨碍“断裂”成为报刊杂志上的热词。因此,人们把“B站”出现的平面化、动漫化以及弹幕等二次元现象,解释为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显著特征,进而将“断裂”定义为该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本质属性。并且,人们也乐于接受这种过于简约化的阐释逻辑。
如同一些后现代哲学家力图证明的,各种文化现象、事件、发明或创造等,在历史绵延的过程中,的确在某一层面上存在着非连续性、偶然性、断裂性等特点。但是,这些哲学家的论证,是为了打破“主体性”历史观的一统天下,打破整体性对差异性的排斥,打破“一元论”话语对人的强制,打破形而上学导致的思维方式等,并不是为了突出“断裂性”是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也不认为它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一如福柯所言:“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事件的印迹。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这里,福柯所谓的“不连续性”,旨在打破人为建构的虚假叙事,以还原被权力意志刻意抹除的异质性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柯拒绝别人把他看成是“不连续哲学”的创始人:“这种不连续性是不是真的不连续性?或者更确切地说,从一种知识类型过渡到另一种知识类型需要什么样的转变?我认为,这根本不是宣告历史的不连续性,相反,这是把不连续性作为问题,特别是作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因此,我的做法与‘不连续性哲学’背道而驰。”诚然,“断裂”概念的提出,使文化演变过程中某些层面的非连续性、中断现象被有效凸显了,使人们注意到历史偶然性。但是,任何将复杂性归因于“一”的做法都是对福柯的误读。然而,因长期受“一元论”或“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仍然把“断裂”当成了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强调“B站”青年(甚至整个90后、00后青少年)的“异质性”和“断裂”现象时,相当大程度上排除了文化内在的连续性。这既是对断裂性与连续性之复杂纠葛的片面理解,也是对文化层面(易变性)与文化基底(稳定性)的混淆。或者说,只看到单一向度的差异和断裂,而忽略了社会话语的多元性以及多层面共存并置而构成的稳定性。
“连续的历史是一个关联体,它对于主体的奠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主体保证把历史遗留掉的一切归还给历史。”社会实践中,话语活动的连续性难以抗拒地勾连着言说主体内在视域的共同性。话语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神经网络,构成社会个体之间的有效关联。某种新技术出现所带来的断裂现象,往往只能表现在社会文化的某一层面上。如印刷术的出现造成了传播介质的改变,以竹简为主要载体的书写介质中断,但其在文字符号及话语功能层面上依旧是连续的,并没有因为纸张的出现而发生整体性文化断裂;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及飞机的出现,导致了以河流运输为主的传统交通方式的中断,但贸易物流的连续性仍然坚挺。
包括“B站”青年用户群在内的90后、00后青少年,虽然在文化趣味及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某种叛逆和断裂,但是,在其生存的社会整体中,各种话语活动和知识内涵仍然附着在民族文化的巨大基底之上。即使因新技术出现造成某些层面的断裂,但这一基底的稳固性和连续性,仍然会在文化实践及社会语境中,对每一个体的思维方式及主体观念,形成一定的规训和制约。这里出现的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并存。“B站”青年用户群所表现出来的对其原有身份及其特征不断涨破的症候说明,该用户群所代表的低龄青年“二次元”文化现象,仍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新技术出现及知识转换的多层次、多范围性相关。新技术出现带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历史发展中连续性与断裂性并存的文化现象,这也是“B站”频频出人意料又最耐人琢磨的地方。
“B站”青年用户群所表现出来的异质化倾向,也与互联网带来的知识转换和跨地域之间的文化传播和影响相关。很明显,二次元文化中的平面化倾向,来自于青年网民对日本或美国动漫作品的喜爱和阅读;而御宅、弹幕和拼贴等参与方式及审美方式,则与网络发展带来的双向交流相关,与知识获取方式及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改变相关。在近四十年的科技发展中,因知识转换带来的文化断裂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互联网对生活的突然介入,造成网络前接受教育的一代人(以下简称“网前人”)和网络之后成长的一代人(以下简称“网后人”),在表达方式和审美兴趣上存在极大差异。网前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获取主要依靠报纸、杂志和纸媒传播;私人信件通过飞机、火车等运输工具送达。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网后人”的信息获得方式与“网前人”形成了较大的差异。新世纪之后,网民的大量出现重创了知识精英对文化信息的控制,也消解了专家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垄断。所有知识都可以在网上搜素,专家的话语权由鼠标接管。双向传播技能的迅速发展,使底层民众拥有了发表意见及传递个人好恶的权利。平等意识成为“网后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变化,使社会文化在一个跨度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种种断裂感。不难理解,互联网媒介的快速发展直接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造成两代人在知识获取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网络中活跃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故事。网民既是阅读者又是书写者,既是叙述者又是接受者。特别是从单纯的阅读者向叙述者的身份转变,使网后人可以直接传达自己的情感、立场、价值取向和个人信仰,并且不经过他人之手的编辑审核,几乎可以立刻表达个人意见。“网后人”借助于现代媒介及传播手段,拥有比“网前人”更为广阔和更加自由的视野。互联网公众号成为青年网民表现个人智慧和魅力的平台。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年轻网民显示出表达的直接性、获取文化资源方式的便捷性。而在实践经验和文字阅读中成长起来的“网前人”,其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及知识传递方式,已难以征服当下的年轻人。
但是,无论“网后人”在知识获取和表达方式上与前人有多大的不同,都只能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被织入到时代变化的图谱之中,成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与“网前人”一起,共同构建多元并存的文化现实。活跃在“B站”里的年轻用户,常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扎根于网络之中,游走于各网站之间。互联网所架构起来的世界面相与父辈之间的异质性直接作用在他们身上。其认知模式和欣赏趣味等自然与主流文化形成较大的悖逆。但是,如前所述,其话语活动和知识内涵仍然附着在民族文化的巨大基底之上,这一基底的稳固性和连续性,对生活在该社会语境中的每一主体,均构成询唤和规训作用。“B站”青年用户群体对文化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正是传统知识和文化内涵在年轻一代身上的延续。这种与“网前人”同向的审美兴趣和精神诉求,是社会文化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症候再现。
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及日常生活语言的熔炼,其文化精神如同血液一样渗透在社会交往的各种语言活动之中,并构成所有话语使用者的知识储备、主体身份及心理活动方式。拉康是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其核心观点,旨在证明主体的无意识部分同样是由他者话语所构成。他把主体和主体性定义为语言的产物,且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语言之中并被语言所建构。“B站”青年用户无论怎样“御宅”都无法置身世外。例如,他们在其交流活动中频频使用的“忠犬”“绅士”“恶德”等二次元用语,即是对诸如诚信、君子、小人等传统话语方式和价值判断方式的征用。正如李泽厚所言:“观念是变化的,但某些观念所造成的心理结构却又可以积淀下来。例如‘忠’这个观念,其具体对象可以变,由忠君变为忠于人民,‘信’这个观念,由过去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变而为后代商务贸易往来中的诚信,如‘童叟不欺’的招牌,再变而为如今的道德契约,作为内容的观念变了,这个心理结构形式却仍然保持,它超越了特定时空。”上个世纪中期,一批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也一再证明,人类早期神话及民间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讲的故事,而在于这些话语显示出来的思维结构及心理活动方式。正是内蕴在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思维方式及话语方式,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该族群庞大的文化基底和构成主体及其无意识内容的“他者话语”。这些话语弥散在社会交往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的底音。相对于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新生儿,父母爷奶的话语、老师同学的交流,既是他们呼吸的空气,又是进入他们无意识的“他者话语”。同样,它们也制约和影响着“B站”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方式和心理活动方式。
在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隐性的知识话语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身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网后人”,也仍然生活在各种文化成规之中。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在“B站”的走红,看似偶然,却也是一种必然。网络环境和二次元架构的认知图景毕竟是虚拟化的,而每一位“B站”用户都生存于现实当中。家庭、学校,父母、老师等均是社会成规和文化资源传递的链环,乃至于用户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话语都是主流价值的符码。主流文化构成的话语体系辐射到不同层面的社会交往之中,形成不同层次的微观权力传递。因此,主流话语同样是 “网后人”构成主体身份的文化基因,虽隐而不宣但始终在场。
我们还注意到在“B站”注册成为其会员时的一个较为有趣的方式——答题。注册会员的考试题目满分为100分,只有分数超过了60分才有成为会员的资格。这种源自现实生活中的考试制度,不仅是考察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的了解,还承袭了传统考试的规则。通过这种准入门槛的设置,在“B站”的二次元文化群体形成之际,便呈现出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同时在场,特别是体现在题目的设置上,如(1)《海贼王》中与路飞同行的一位厨师是?(2)为动画《魔法少女小圆》中佐仓杏子一角配音的声优是?(3)“月有阴晴圆缺”,用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件事,原因是?(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谁的诗句?(5)下列哪一条符合弹幕礼仪?(6)在评论区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评论,正确的做法?
通过以上的几个问题,不难看出,在“B站”注册会员的题目设置上,不仅有动漫常识类的问题,还有传统文化以及科学知识类,甚至连代表主流文化行为典范的礼仪类的题目也包含于其中——上列编号为(5)和(6)的题目答案分别是“合适的吐槽弹幕”和“和谐讨论”。“B站”用户在面对这些题目时,特别是在回答礼仪类的问题时,实际上是在与主流文化进行一场答辩,用户选择和进入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就认同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价值立场。
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语言符号积累而成的文化形态(社会的习俗与成规、话语的绵延与消长、审美的传承与转换等等)是构成人们交往活动和意识活动必需的符码,是新文化生产中难以剔除的遗传基因。它们维护着文化内部的同一性以及各种话语沉淀层的合理演绎。因此,“B站”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及异质性特点,“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是断裂后的回归,也不是青年亚文化研究中提到的因年龄增长对传统文化的皈依,而是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新技术时代的症候再现。
社会是个复杂的话语场,语言是我们与他者交流的唯一媒介。面对媒体文化,“B站”用户群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而是在参与和尝试中显示自己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以ACG为代表的二次元文化的建构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传统以及各种现代主流文化的选择中。如果在“B站”点开《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秦帝国之崛起》和《国家宝藏》的视频页面,不难发现,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典范的作品,会被“B站”用户群用二次元的方式来接受——大量的弹幕霸占着视频的框面,“被师傅致命的气质震慑”“我就是爱国不服你来咬我呀”之类的“二次元体”语句层出不穷,以及在原作基础上重新剪辑制作的各类“鬼畜”版纷纷涌现,而这些二度创作的版本,不仅在“B站”用户群之间交流,更借助于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自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在促进原作话题度升温的同时,也高调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文化立场。笔者认为,这正是“B站”用户群作为媒介文化参与者的主体性体现——即美国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所说的“积极的粉丝”,会主动地介入当代文化的构建。
“B站”视频内容多源于用户的自主上传,这些上传视频的用户被称为“Up主”。“B站”的Up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除了原创视频之外,也可在注明出处的情况下,上传转自别处的视频。目前在“B站”的视频内容不仅仅有ACG视频,同时影视、科技、生活等各类视频内容也无所不包(见表1)。
表1 “B站”视频类别及周更新数
表1 “B站”视频类别及周更新数
类别动画番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科技周更新数364488776570999+685类别生活鬼畜时尚广告影视娱乐放映厅周更新数6802623875860999+112
统观这些内容,其中大多数是由Up主转载自它处。以英美剧等海外电视剧为例,除了少数的字幕组直接成为Up主并上传其译制的剧目外,大多数海外电视剧仍然是由非职业性的Up主出于兴趣上传的。这是一个积极阅读的过程,其将各处的资源挪移汇总,注明出处后上传,用来与文化圈内的人员共享。这种“挪用”,正是一种对他者文本的积极阅读,并以“互文性”为主而生成新的文本。在“B站”所盛行的各种“鬼畜”版视频,则能够充分印证其用户以“互文性”为主所进行的各种创作。
在“B站”中,视频发布者与观赏者的身份往往相互交融——每一位用户都是网络视频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将其所观赏到的视频,通过适当途径获取上传而成为Up主。这是“B站”用户群在接受者、阅读者、创作者之间的角色互文,这种交替和互换,使“B站”用户群之间的身份界限不再凝固,每一位“B站”用户不断地从一方游移至另外一方,既是接受者又是创作者。作为网络原住民的“B站”用户群,对媒介文化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便在不断的游移、借用之中得到充分体现。与传统媒介相比较,互联网平台有着巨大的优势——近乎无限的云端存储容量,融合混杂的文本样式,频繁快速的资源更迭,便捷的分享传播等。“B站”用户群在互联网媒体建构的这些浩如烟海的文本之间,既能“思接千载”之远,又可“心游万仞”之上,在嘉辞林府之间随意游牧。其每次点击借鉴和挪用,都显示出高度的自主选择性。而“B站”中导航栏的设置,又可以使用户更为方便、快速地进行动漫、音乐、舞蹈、游戏和影视等数十个类别的视频选择,用户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观赏不同类型节目的同时,突显出其对各种文化资源予以自由挪移和征用的广泛可能。
对媒介用户群的探究无法脱离时代和社会历史语境。“B站”低龄青年用户群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和亚文化代表,虽然与主流文化受众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有些美学观念、经验模式方面的差异甚至是极为触目的,然而,进一步考察“B站”低龄用户群所关注热点的变化,则可知这些差异并非难以消解或完全对立。借助新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形成新的挪移和征用,他们的阅读、创作及各种活动,最终将汇入社会话语的博弈过程,与“网前人”的知识、文化一起,共同构成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连续性。《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秦帝国之崛起》《国家宝藏》《中国通史-古代史》《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在“B站”的热播,一方面印证其传统文化审美基因的连续性,同时又体现出“网后人”在文化上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笔者相信,这些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会是传统文化复兴于“B站”的绝唱,“B站”用户群从叛逆到回归的热点转移现象,必然会带给媒介研究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注释:
① ACG即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② UGC是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指用户原创内容。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随着互联网运用的发展,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得以体现,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
③ “御宅”是由日文翻译而来,日文中该词原指他人的屋宅,随着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该词意义出现衍化,后多用来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的青少年社会群体。故该词也常与“低幼化”和“避世者”词汇同用,形容该群体年龄、智力较低且不善与外界交流的特点。
④ 参见[英]斯图亚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94页。“世代模式”强调两代人之间存在因年龄差距造成的“代沟”,并且,其在文化类型差异性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⑤ 参见[英]斯图亚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113、121页。“结构模式”认为,在社会结构矛盾以及文化矛盾的对立中,因压迫阶级对工人阶级持续实施着霸权,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青年人,则通过颠覆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霸权反抗,对青年自身的亚文化困境进行想象性解决。
⑥ 数据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71797/#page=1,该网站2017年3月10日的数据统计。
⑦ 数据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145155/?from=search & seid=6515111255583593396#page=3,该网站2017年3月10日的自动数据统计。
⑧ 数据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33572/?from=search & seid=6010366201439236325。截至7月1日,该纪录片总得分为9.9分,总播放量为220.9万。
⑨ 数据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091118/https://www.bilibili.com/ranking/cinema/177/0/30,于2018年7月1日统计。
⑩ 根据2017年12月4日-2017年12月14日bilibili.tv“排行榜—影视榜”每日排行情况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