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丽
摘 要 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落实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提高效率进行了一些思考及探索,提出了落实预习、激活课堂、文言结合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 落实预习;激活课堂;文言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202-01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言文本的教学也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探讨不止的问题。近年来,高考对学生文言知识和文言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特别重视,使得文言文本的高效教学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钱梦龙先生说过,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厚障壁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摸索,我个人认为预习生成、激活课堂、文言结合是文言文本“怎么教”教学的可行策略。
一、落实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学的第一步,认真的预习能使教和学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生学会预习,组织学生做好预习,便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为他们建构知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句。
(2)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天气?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点明了集会者的心情?
这实际上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激活课堂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课堂的动态性。活动能使学生的心智活跃兴奋,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在文言文本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组织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和动手。其实,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适时组织相应的活动,还是能让学生“动”起来和“悟”起来的。
在课堂上,我常常安排这样一些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1)剧本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学生模拟朗读或表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果的。在教《鸿门宴》一文时,当学到“樊哙闯帐”一节时,我组织几个学生来表演这一节,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2)文史结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每一篇文言文基本都有丰富的故事,比如文章的背景故事、文章的历史演义故事、文章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学习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将文言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故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巧设悬念,讲故事的时候应当适当的留下悬念,让学生去猜测,学生会在猜测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真正的历史事实,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翻译课文,就会主动的讨论陌生字词的意思。这对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和训练他们翻译古文的能力大有作用。如在讲到《荆轲刺秦王》时,我启发学生:荆轲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是谁?他的出现对荆轲刺秦王结局的成败有没有根本的联系?这一系列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学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三、“文”“言”结合
当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只注重学生对文言现象的死记硬背,过多的在“文”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言”的结合,致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失去了方向感,进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本该有的生机与活力。
要做到“文”、“言”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然后再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入手,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将文本与文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教學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中“曰”字出现的地方进行归纳,进而让学生分析每一个“曰”字出现时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一方面使学生对文章学习有了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感情的理解。再如学习《陈情表》,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和“孝”有关的经历,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讲诉亲历,从而感受作者真挚的孝情。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落实了语文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首都师范大学,2006.
[2]彭蔚兰.中学文言文教学困境思考及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
[3]刘秀文.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