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山
摘 要 思想政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国十分重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性,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初步研究,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036-01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但又不够成熟,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针对这一特点,初中阶段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强调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因为思想政治课堂和德育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课堂能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一、德育教育工作渗透的特点
首先,德育教育渗透具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教育者要具有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诱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让学生在无意识下接受有关的德育教育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抵触心理。
其次,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具有艺术性,它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德育教育工作渗透的特点,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原则
当然,思想政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将其概括为两大原则。
(一)开放民主
教师在开展工作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贴近学生,采取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工作。
(二)情理法并用
在政治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須确保情、理、法三者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在“情”上被感动,又要让学生在“理”上能听从,还要学生在“法”上能拘束自己,这样才能够在坚持原则下顺利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三、如何更好地推进初中思政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把握教学特点、遵循教学原则下更要采取多种教学途径,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境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想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下接受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在学习“认识新自我”时,教师可以才其中渗透生命教育、自我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的同时正视自我。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板报、班级宣传栏等大力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选择,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
(二)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既跟随教师也效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政治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渗透德育教育,要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学习自己并且约束自身。如在讲课中要注意用词得当、写板书要公正、班级班规对教师也有约束作用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当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要抓住新课改所提供的多种教学新方法来开展教育工作。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教学任务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下作为主人公来感受自己的行为选择对事情的影响作用,从而深化自己的行为选择。教师还要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辅助自己教学,利用音频、影视等来深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丰富课程实践活动
当然,思想政治离不开生活,德育教育工作更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可以跳出课堂的约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正确行为选择的作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如经常开展有关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带学生去看望老人、进行小区卫生调研活动等,在进行思政知识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加之情感。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大重要途径,在结合教学工作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把握住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原则,既要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又要推进德育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融合。这就需要初中思想政治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多角度、多渠道来推进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虹.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王芳.浅谈中职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方法[J].才智,2018(14).
[3]康蕊.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职业,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