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萍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在教育界已经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引导和制止,势必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其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程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成绩的高期待等一系列压力,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83-01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与现状调查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班级管理者,还是师生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许,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且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新的思想理念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自身的角色转变,在学生学习、师生关系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此外,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教师职业成果如教师教学成绩、教育价值的隐蔽性,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绩,做了什么。这些都会加重教师心理压力,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首先,从教学效能的角度来看,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效能感(自我能力和自我预期感觉)虽然会随着教龄增长而提高,沉重而重复的教学任务很容易浇灭一个人内心的激情,导致他们对工作产生倦怠、厌恶心理。其次,不良性格也会加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如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许多性格暴躁、易怒、自卑的教师,都无暇进行心理调节,也不知道如何通过自主学习科学调节消除内心焦虑,进而导致他们更加孤独内向。再次,现代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教学创新能力和现代教育手段,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在多种角色、多种能力要求和角色认识模糊的较量中,许多人必定是心力憔悴,疲于应付。
3. 学校原因
目前,许多中小学在教师管理上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体制,许多学校管理者思想行政化,作风官僚化,不仅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还将生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致使教师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此外,中小学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学校要么迎合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以学生考试成绩、考试名次、升学率等考试权重型考评方式来进行教师考评,要么以常规的教师论文评比、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为标准进行教学评价。这些,不但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还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和倦怠心理。学校氛围、人际关系,也会给教师心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二、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1.要加大对教师职业的支持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借助行政调控手段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并将这一点当作考核地方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一方面宣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观,鼓励教师发现自我、快乐从教。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切实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心理负担。
2.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调整认知结构,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换而言之,我们既要自我肯定,又要知道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想法,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培养、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平等对待学生,友善对待同事,尊重领导,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服务家长,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争取用更多的生活体会、社会经验克服压抑、自卑、封闭心理;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科学的宣泄压力和情绪,给自己更多放松的机会,积极通过各种体能锻炼和情绪调节渠道增进心理健康。此外,中小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角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尊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环境。结合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和工作压力,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教师绩效期望和规章制度,做好教师上岗培训工作和管理工作,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构建老教师带新教师、教师同帮扶共进步的教学环境。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教学奖励、监督机制,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并对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客观评价。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实行以教为本的绩效评价机制,变教学终极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将教师创新能力、教学成绩、教学态度、学术成果等都纳入教师奖惩和晋升考核机制中去,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公平性,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许燕,王芳.教师职业倦怠谁之过[N].中国教育報2006(4).
[2]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3]皮斯特.论教师职业倦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