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2018-09-27 12:10车文胜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校园文化

车文胜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教学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有力的通道,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又依赖于大数学课程观提升品位。两者紧密交融,殊路同归。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数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7-0141-02

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学习内容容易被数学老师忽缺,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容易被学校忽缺。这样的双重忽缺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笔者想谈谈小学“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文化”一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也确见其基础。美国学者怀特认为,“文化的特征是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个人意识,个人通过学习其他个群体的习俗、信仰和技术来获得文化。”数学作为抽象性极强的学科,激活学生思维决定着数学文化的品质。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文化“以知生情”。因此,数学更多地是希望学生养成一种新的精神: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这是与原始人类所普遍持有宗教迷信或者说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直接相抵触);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地研究(从而,这就与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构成了直接的对立);一种新的追求: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一种不同的美感:数学美(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一种新的情感:超越世俗的平和;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

小学数学校园文化应是校园文化中的瑰宝,但往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被忽缺。只有数学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我们的数学老师才更有“数学化气质”,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地享受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才会真正地让学生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才会真正地让学生喜欢数学。小学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以数学课程为载体,夯实数学文化的基础;以数学活动为契机,渲染数学文化的氛围,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增强数学文化的分享。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目的。

1.立足小学数学教材,凸显“综合与实践”,深化课程与数学校园文化的融合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无处不渗透着数学文化的内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价值、数学历史文化、数学美感价值等。而“综合与实践”内容是教材编写的内容之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四部分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课标中阐述到:“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可见,要想保证“综合与实践”学习内容落到实处,还得依赖于数学校园文化强大的课外活动来实现。我们区域使用的数学教材版本为“人教版”。我们首先梳理了相关内容, 通过对人教版1~12册教材的梳理,我们发现“综合与实践”内容能极好的体现校园数学文化,校园数学文化的建设以数学教材为基石,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和渗透。同时,“综合与实践”内容又得以向校外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人教版教材中 “综合与实践”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每一个“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都会提炼出了富有数学文化气息的典型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完成学科知识的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校园文化的熏陶。

2.丰富学生数学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浓郁的数学校园文化氛围

2.1 积极营造数学校园文化氛围,拓宽传播思路,彰显数学文化在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智慧与理性的管理者、教育者。创设什么样的数学育人环境,实施什么样的数学环境影响,让我们校园处处有数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为此,我们充分研发了校本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展板、校园网、班级图书角和黑板报等传播阵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数学文化”知识作为内容,主动传播,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数学文化”磁场,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存在。

2.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数学活动及数学特色评比竞赛,搭建展示平台,推广数学文化知识。

开展学生数学活动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在学生活动中潜移默化推广数学校园文化的有力举措。它有别于课堂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实施数学课外活动与传播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保证数学课外活动顺利开展,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全员参与、师生互动,不断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具体活动有:讲数学故事比赛、数学演讲比赛;数学自制小报比赛;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评比;解题思路分析比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生活,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也正是“綜合与实践”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课外延伸。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着数学文化,感受着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校园数学文化的内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正因为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所以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3.1 以微课资源拓展数学文化。

(1)借助“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凸显数学知识重难点。芜湖市镜湖小学汀堂校区王家荣老师在学校数学文化方面课题研究汇报中执教《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对学生思维训练拓展的一次尝试,也是以“综合与实践”活动为载体体现数学文化的一次研究。为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研究封闭线路植树问题时,教师利用了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及时给出了自学要求。教学实录如下: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直线植树三种情况棵树与间隔数的规律,那么,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点击课件中“微课在线”并带上耳机自学微课视频。

师:请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这段微视频你学会了什么?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相当于直线植树的哪种情况?这里安排的微课学习,是在教材内容探究的基础上对植树问题的拓展,既落实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2)除了以微课手段完成某个数学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拓展数学文化之外,我们尝试着拓展了微课的内容。如:镜湖小学王欣老师以设计并制作了微课《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这节微课通过欧拉小时候爱动脑筋到上大学后努力研究,不断在数学中探索,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小故事使学生对欧拉的敬佩犹然心生,在学生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励志教育。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拓展数学文化的微课资源既可以是纯教学类的(如“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数学文化类的(如介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3.2 以校园网平台分享学生数学文化作品汇集。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主动去获取和发现生活中的知识,让数学文化远离枯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芜湖市很多学校都下了真功夫:绿影小学汇集“学生社会小调查”、“数学日记”和“数学生活秀”的内容编印了《学生作品汇集》,拍摄制作“数学生活秀”光盘,同时将优秀作品发布在校园网站上,利用“互联网+”分享数学校园文化。芜湖市棠桥小学在研究数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训练,让他们形成良好思维品质,进一步感悟数学文化价值。该校先后开展了两期“寻找校园奇思妙题”活动,第一期时课题组成员把学生贴在宣传板上的题目小心的揭下来整理成册;第二期时,大家经课题组会议决定,从学生寻找的题目中挑选部分组成思维拓展练习试卷,给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尝试,参加的孩子们兴趣盎然。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维拓展训练内容,并及时收集好相关资料,汇编成《快乐数学》丛书,同时在校园网站发布,使数学文化以具体媒质和网络新媒体两种方式飘香校园。

3.3 教师优秀案例、论文整理和汇编是网络资源共享数学文化的有力举措。

数学校园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师中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和高水平论文。《教师优秀案例汇编》和《教师论文集》分别收集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和相关研究论文。在这些成果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经历的探索与思考,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多地是看到了老师们的课堂风采和专业追求。为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有效传播数学文化,我们将其中的优秀作品上传到芜湖市教育局网站供老师们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实践”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教学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有力的通道,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又依赖于大数学课程观提升品位。“综合与实践”内容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四部分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在“课程内容”综述中强调: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最终目标亦然。可见,小学“综合实践”与数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交融,殊路同归。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共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顾沛.《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伟.《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南海出版社.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校园文化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