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字词教学的脉

2018-09-27 10:51王国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字理识字汉字

王国美

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重点。而低、中年级又有细微的不同:与中年级相比,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具单一性、独立性,经常有针对单个生字的教学;一般都是将生字融入词语中来学习,而词语又往往融入句子中来理解。这实际上不难理解,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而且又是从表示事物的象形字开始识字,这些字独立表示某种物体或某个意象,其相互间少有联系。到了中年级,基本字已经认识了不少,加上形声字开始大量出现,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就有了联系。

把握住了低中年级学生学习汉字、词语的基本规律,就能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字词时,要基于字理,把准字词教学的脉,选用适切的教学策略。

师:(课件映示:路、送、趣)看看,这三个字都跟什么有关?

生:都跟走路有关。

师:走“路”要用到脚,(在“路”字的上方点击“”);欢“送”也要走(在“送”字的上方点击“辶”);一路走来,它们看到很多,听到很多,觉得很有“趣”,所以也有个“走”字(在“趣”字的上方点击“走”字)。

师:你还认识哪些含有“”“辶”“走”的汉字?(生:略)

【设计意图】这是苏教版二下《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教学片段。这三个字的部首都跟“走”字有关,或者说跟“足”字有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突出呈现出来。并结合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想象汉字背后的情景,从中体悟这三个汉字与“走”“足”字的关联,有效地掌握了汉字的音、形、义。正是源于对汉字字理的深刻把握,教师才心生智慧,巧妙运用这样的策略指导学生认识汉字。

师:(板书:鹬蚌相争。映示书中插图)谁认识“鹬”和“蚌”,要有根据哟。(映示课文第1自然段)

生:长着长长嘴的是鹬,书中说“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没有长长的嘴,怎么伸进去啄肉呢?

生:那个有壳儿的是蚌,书中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师:真棒。其实光看这两个字,我们也能判断出谁是“鹬”,谁是“蚌”。

生:“鹬”字是鸟字旁,是鸟;那“蚌”字是虫字旁。

师:结合插图,联系课文内容,我们就认识了鹬和蚌。其实看看字形也能帮我们猜到。

【设计意图】这是苏教版三下《鹬蚌相争》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了认识“鹬”和“蚌”,教师采用了两种策略:一是图文结合,推理出谁是“鹬”,谁是“蚌”;另一种策略就是根据汉字的构成特点来判断。此片段短短几分钟,巧妙地将识字、辨物、品文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看似非学习情境的情境,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师:(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加点并突出显示)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师:“饥”就是饿了,“渴”就是干了,你觉得该怎么解释这个词语?

生:饿了就吃点,渴了就喝点。

生:很饿很饿了就吃点,很渴很渴了就

喝点。

师:(故作不解状)饿了就——吃点,渴了就——喝点。生活看起来还挺富足的嘛!

(生笑)

生:我觉得是饿了很久了才想起来吃点,很干很干了才喝点,有时候还没得吃、没得喝呢。很苦。

师:(竖大拇指)真了不起!你们觉得他哪个词用得很准确?

生:(大多茫然不知)

师:(拉长音调)饿了就——吃,渴了就——喝;饿了才——吃,渴了才——喝。

生:才!

师:(板书:才)用上“才”字,你们再说说“饥餐渴饮”的意思,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非常苦。(师板书:苦)

师:是啊,“才”字用在这里比“就”字准确多了。

师:那谁会用这样的方法解释“晓行

夜宿”?

生:白天就出去察访药材(师纠正:是天刚刚亮),天刚蒙蒙亮就出去察访药材,到了夜里才想起来找地方住,很辛苦。

师:(竖大拇指)你真了不起,把“就”和“才”字运用得多巧妙啊!这两个词足见察访药材之艰辛!请带着理解朗读这两个词语。(生读)

【设计意图】这是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对“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两个词的教学片段。这里采用了先分别理解每个字,再用连字释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教学策略,侧重指导学生在连字释词过程中学会恰当运用语言来正确解词。初始,学生并没觉得自己的表述有什么问题,而当教师故作不解状,并拖长了音调说“饿了就——吃点,渴了就——喝点”时,学生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将学生错误放大,激发了思维的火花,该生立刻意会,把“就”字改成了“才”字。此时,其他同学还未明白,教师再次将该生前后两次的表述对比着展示出来,大家的思维被激活了,由此在后面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就”和“才”字来解释“晓行夜宿”。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呈上升趋势。

字词教学不仅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内容。要想学生正确掌握常用字的音形义,学会依据字理解词、使用词,教师就必须有扎实的字理基础,并由此生成适切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智慧。

一、 依据字理演变来识字

每个汉字都是有来历的,有的可以编成一首儿歌,有的可以编成一个故事,有的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早起是甲骨文,如今的象形字,我们都可以依据字理来教学生去认识。这些字集中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如“山”“水”“口”“足”等单字,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形态画出来的。这些字,可以如教材编写的那般,展示实物图片,看字形演变过程,就能牢牢地把音、形、义记在脑袋里。别小看这一步,这可是如造房子打地基一样,它是在打汉字学习的“地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感性的、直观的,而我们的先人在造字之初也如低年级学生一样,对于“字”的认知也是感性的、直观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对于中华历史中的先人来说,其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之中),这些感性、直观的识字历程,将成为他们建构抽象思维的坚实基础。

二、 根据字理激发联想来识字

在学习了基础性的单字之后,学生开始大量学习由这些单字或一些偏旁组成的字,这些字中以形声字居多。形声字的特点就是在字的各部件中,有的能表义,有的能表音。我们可以根据表义的偏旁来推测字的意思,也以此来辨别形近字的相似字义或不同字义。如上述“情景一”中的三个字——“路”“送”“趣”,各有一个偏旁表示跟走路有关,教师指导同学们依此来理解字的意思,并由这三个字分别联想到相关的同偏旁的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一个偏旁为中心,以“生字开花”的形式,调动学生已知的熟字,循环往复,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此滚动式地加大了识字量。又或者不仅仅是识字,以一个字为中心,激发联想,联想到的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诗,一个人等等。这样的联想突破了识字的层面,已经向解词、用词延伸了。而这,指向了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用词。

三、 连字成词或语境运用中来解词

字词教学中,“认”算是简单的,理解和运用应该是比较难的了。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准确写出字词的意思。但随着字与不同的字组成词,又在不同句子中运用,它们的意思也变得扑朔迷离,一时难以准确解读,就算查了字典,也不一定能一下子找到意思。

那么,我们通常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生理解字词呢?

一是,连字成词。也就是逐个解读词语中各个字的意思,然后连起来,串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一般是行得通的。如“鲜红”,就是很鲜艳的红色。

二是,结合语境来解词。这是将来独立阅读必需的能力。如苏教版三下《海底世界》一文中的“窃窃私语”,固然可以出示“窃”的字理演变图,帮助学生理解“窃”字最初表示“偷”的意思,但放在文中就行不通了。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语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窃窃私语”,同学们立刻就明白了,只能是小声地、悄悄地、尽量不被老师发现地去说话。再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诗中“饥餐渴饮”和“晓行夜宿”的教学,学生如果光是连字成词,就会取义为“饿了就吃点,渴了就喝点”,这显然是不对的。而通过老师点拨后,结合李时珍艰苦的生活状况,学生说出了“饿了很久了才想起来吃点,很干很干了才喝点”。两个“才”字,深入形象地表达出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这是真正理解。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区永阳新区小学)

猜你喜欢
字理识字汉字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