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火花

2018-09-27 10:51顾佳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雁蜘蛛儿童

顾佳佳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看儿童在课堂上眼神是否闪亮,就可知道他此刻的思维专注度。新一年的小娃娃们上学了,他们手捧着统编版新教材,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转眼间一年级已结束了,可那时而懵懂、时而闪亮的目光却让我记忆犹新。

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儿童思维呢?在教学中,我做出一些尝试:

一、插图——点在困顿处

皮亚杰认为,“形象思维是儿童早期的主要思维形式”。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发展出形象逻辑思维,继而抽象思维。因此,插图相较于纯文字,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迅速理解。

1. 唤醒意识。识字5《对韵歌》中有这样一句: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对韵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儿童能自主发现字数和词性的特点,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是这样对仗。

怎样引起儿童关注并思考呢?

师:(出示绿树和桃花的图片)小朋友们,我们刚才发现“柳”和“桃”都是植物。“绿”和“红”是颜色。那我们换一换,“柳绿”对“梨白”,可以吗?

生:可以,柳和梨都是植物。绿和白是

顏色。

生:我觉得,白色好像有点淡。不太好。

师:颜色淡啊,那我换个深色的。“柳绿对石黑”。

生:更不好了。石头不是植物,而且不管黑色还是白色,都没有红色鲜明、亮眼。

师:看来古人对仗是很有讲究的,挑选的事物要对比鲜明。

儿童是喜欢色彩的,借助对韵歌这样的语言形式,儿童识字的同时,感受着汉语的音韵美和跳跃的节奏感。激发兴趣,给予强烈的颜色对比冲击,儿童会自发追求美的和谐以及字数、词性的相对。这是基于儿童内在秩序的需要,思维的辩驳在此时被唤醒。

2. 引发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一天天成长,当他会读书、会认字时,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欢愉。在这样的内心体验驱动下,促使儿童更愿意多识多认。随着生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在所难免。

如:选字填空

青 清

( )蛙( )洁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这两个qīng找到合适的朋友吗?

生:青蛙是第一个“青”,清洁也是第一个“青”。

师:对吗?为什么清洁也是这个“青”呢?

生:不对。因为清洁要用水,所以清洁的“清”是三点水旁。

师:是的。同音不同形,这两个qīng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语顿)

师:(出示青蛙图片)蛙,是这种动物的名字。看看图再想想,“青”,是想告诉我们什

么呢?

生:青蛙是绿色的。

师:对,青的意思就是——

生:绿色。给这个“青”组组词。

生:青草。

生:青菜。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因物生义,由义定音,依音配字,以字表义。”儿童之所以会混淆,其本质是不明白当中的关系。这层关系的明晰,老师只需提供线索、素材支持学习,引发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如上例中,先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看学生认识到哪一步,在合适的时机出示图片,对照实物,观察联系,得出结论。

二、变式——点在规律处

问题意识不仅要唤醒,还需时时强化,才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如果常用一种思维方式,容易形成定式。当出现另外一种表述形式时,学生容易“一根筋”,不知所措。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方能处变不惊”规律的提炼总结,变式的出现,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1. 发展经验。识字7中有许多短语的固定搭配,学生通常不知道怎么说时,都用“个”——“一个桃”“一个糖”“一个海”,有的能说通,有的却让人啼笑皆非。教学中,我以“颗”为例,让学生思考,能说“一颗什么”?“樱桃、星星、纽扣……”学生在调动经验回答中发现,果页“颗”一般是用来说小的、圆的东西。

学生之所以出现常用“个”来和事物搭配,一方面由于词汇量太少,不知道有更准确、合适的词,另一方面源于平日口语的随意、不讲究。量词的搭配,是约定俗成的也有规律可循,规律性的思考、总结,能促进学生经验改造和重构,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在表达中,准确、规范、恰当地运用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2. 理解特点。比喻句,对一年级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清楚说出不同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点。在课文5《影子》中有这样一句:“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师:这句话里,影子就像什么?

生:小黑狗。

师:为什么不说像小老虎?

生:小老虎也是老虎,太吓人了,没有小狗可爱。

师:那为什么不说像小白狗?

生:影子是黑的,黑狗也是黑的。

生:狗有一个特点,人去哪,狗就会跟到哪儿,很可爱。

生:可爱的小狗时时跟着人走,这情景

很美。

师:看来我们说比喻句的时候,不仅要说不同事物的相似点,还要说得美。

“学贵有疑”。老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分层理解比喻句的特点,再采用换词、换事物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质疑和辩驳。在体验和品读中感受语言的特点,不仅要表达准确、恰当,还要表达得美。当学生明白其特点后,加以练习、巩固,通过自身的实践强化运用。

三、仿创——点在延伸处

当儿童思维活跃起来之后,下一步需考虑的是如何引向更深、更远。学习,有其模仿性,以优质的美文为托手,正是由扶到放的过程。

1. 激发想象。“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激发想象,是启动创造力、思维力的原点。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秋天到了,我们出去郊游,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天,那么高,那么远。看着大雁们排队往南飞,小朋友们有什么话想对大雁说更呢?

生:大雁啊,你们排成这样是在排队吗?

师:是的,他们就在排队飞行,谁能把它们当成人,说得更有趣、更好玩?

生:大雁啊,你们排成这样是怕有人掉

队吗?

师:长途跋涉,有这样的担心。谁能说得再有趣点?

生:大雁啊,你们排成这样是在练艺术体操吗?

师:这个好玩,说不定也是想去参加奥运会呢。

生:大雁啊,你们排成这样是在天空中练字吗?

师:哎呀,拿天空当幕布,可真宽敞啊。

学生思维的广度,离不开眼界的拓展。将文本变化形式呈现,是让学生认识到,还可以有拟人、问句这样一种表达形式。老师将文本再改造,将文字活化,使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了对话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打破表达的常规化,使其想象与自身情感产生联系,趣话课堂。

2. 捕捉細节。儿童喜爱童话故事,重复的表达形式利于儿童模仿。在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中,儿童不仅要理解蜘蛛的纺织物品的特点,还要明白物品和小动物特点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透过语言的反差,体会其中的乐趣。

师:这个故事的语言表达非常有意思,对比蜘蛛和3位顾客买卖的经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二天换招牌和价钱都是一样的。

生:蜘蛛想织的东西和顾客的身材有很大的不同。

师:怎么不同?

生:想织的是小东西,可来的客人都很大。

师:是的,真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想象才让人捧腹大笑。除了这些小动物,蜘蛛还可能迎来哪些顾客,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生: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背心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只听一阵“哼哼唧唧”的声音,原来是小花猪。蜘蛛想这下总算不会亏本了。他织了一天,兴高采烈地拿给小猪穿,突然耳边传来“滋啦”一声,小猪肚皮太圆,把背心撑爆了。为了不砸招牌,蜘蛛跟着小猪回家,24小时贴身织衣,时而紧时而松,把蜘蛛累得三天三夜都没合眼。

细节的乐趣,或藏于重复的语言中,或藏于反差的碰撞中。儿童带着极大的好奇、兴趣、热情,为捕捉到每一个事物间微小变化而欣喜,并在实践中感受着语言的魅力和力量。

从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正如黄厚江老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中说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载体和平台,而“思维发展与提升”使“语言建构与运用”更加丰富和理性。

儿童思维的点亮,从唤醒问题意识开始,在不断地变式中加以刺激,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并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合理的运用,不断提升其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大雁蜘蛛儿童
大雁
大雁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大雁曲
大雁飞过
蜘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大蜘蛛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