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年的陈老师上了一节自己设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游“山”玩“水”》。游“山”玩“水”的过程,就是一次立足汉字文化让儿童趣味识字的过程。
老师让学生选择跟“山”有关的字,自由贴到黑板上。学生挑了一个“岳”,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年级的孩子观察“岳”的结构,发现“山上还有丘”,很高很高的山称为“岳”。孩子们跟着老师欣赏中国的五岳。老师又让学生选择有“山”的字,学生挑选了“灿”和“岛”。这时,老师说:“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字?”一个孩子说:“有座神奇的火焰山,火烧得像小山一样旺!这个字就是‘灿,我这样记住了它。”另一个孩子说:“水面有座山,山上有大鸟。我这样记住了‘岛。”老师补充解释了“灿”和“岛”的基本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应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岳”字,关注了汉字特点。他还注意了儿童特点,儿童喜欢有趣的学习而厌恶无趣的死记硬背,学习汉字也是如此。追根溯源的字理识字,选用时要权衡利弊。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故事联想”“画面联想”来识记汉字。原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想象的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有趣的图画。教师从启发到引导学生主动识记汉字,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孩子们在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认识到汉字构成的一点规律。
我们再来看看陈老师是怎么带着学生玩“水”的?
教师出示“水”,水跑到了桶里,“我们说”——“一桶水”。“水还能跑到哪里?”同桌聊一聊,大家说一说。孩子们很开心,他们有的说:“水跑到我嘴里,是一口水。”“水跑到我肚子里,是一肚子水”。是不是很有趣?还有孩子说:“水跑到池塘里,是一池水。”是不是有了些诗意?老师说:“水不仅会跑,还会变。”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三个字“汽”“雪”“冰”,他问孩子们:“在这三个字里,你能找到水吗?”
我想,在日常识字写字教学中,如果能像陈老师这样,长期坚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识记方法点拨,自然渗透汉字构形知识,就一定能为学生形成自主识字习惯和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孩子发言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陈老师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个书签,书签正面是有关游“山”玩“水”主题的汉字,书签背后有几个田字格,孩子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后再去研究、学习、书写有关“山”与“水”的新字。这个设计既是奖励,又意在让学生结合生活识字,扩大识字量,培养孩子自学汉字的综合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汉字学知识,才能真正认识到汉字是个科学体系,体会到汉字学在科学识字中的重要性。显然,陈老师对此是认真学习、悉心琢磨过的。
(陈林静,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百家湖小学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