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词语教学艺术

2018-09-27 12:12吴忠豪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生活经验情境

吴忠豪

【摘 要】于永正老师对词语教学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课堂上,他根据每个词语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动作分辨含义,联系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解释词义,勾连生活情境深化理解,通过加深印象体会作用。他的释词艺术灵动、扎实、有趣,其丰富的词语教学经验很值得一线教师学习。

【关键词】词语教学;生活经验;情境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不少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非常重视文章内容解读和表达方法分析,而对词语教学往往舍不得花太多功夫。语文课上,教师要么直截了当地将词义告诉学生,要么指名学生用预习中查到的答案来释词。这样教学词语当然也不错,但效果往往一般。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记忆力好,词语学习的速度快。教师若重视词语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而词语积累得越多,学生的语言就越丰富。

于永正老师对词语教学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他在备课时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细细琢磨: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哪些要意会,哪些可以借助情境去弄明白,哪些必须查字典,他都要弄个“水落石出”;有些词不用或者没有办法下定义,可以通过运用(如造句)去掌握,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于老师说,课文中的词语要靠教师去细细琢磨。他是把功夫花在看教材上,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

读了于老师课堂上教学词义的一些精彩课例,不禁为他那灵动、扎实、有趣的释词艺术所折服。词语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课例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

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

(多人举手,要求发言)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來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

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就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被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遇到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于老师不是急着去解释,也不是让其他学生帮助给出答案,而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这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学生知道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不是急着去查字典,而是根据上下文先自己琢磨,理解大概的意思,以后再遇到这个词,可以对自己的初次理解进行检验,如此多次反复,就能对这个词有正确的理解了。这样他们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用动作来分辨词义

【课例2】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

师: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想一想“紧盯”和“注视”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动作和眼神把它们的意思表示出来?

(生练读,有的边读边加动作)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谁读懂了?

(请一生到讲台前,站在凳子上)

师:(用手指着上空)天空中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手从左上空迅速划到右上空,又从右上空迅速划到左上空,然后在空中极快地画了一个圈儿,最后静止在前上方),鸽子落在房屋上了。

(生的眼珠跟着师的手指转动,最后盯着前上方,一眨不眨。这一做法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师:“紧盯”的意思懂了吗?

生:(齐声)懂了!

师:(对站在凳子上的生)你再向下看。下边是一个大水池子,里面有很多鱼。你看那一条——(说到这里,用右手指着“水池”,指尖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快,忽而慢,该生的眼珠则随着教师手指的方向快速转动,仿佛在跟踪一条游动的鱼)

(师生的表演又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师:“注视”的意思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于老师没有用语言解释“注视”和“紧盯”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巧妙地创设了两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师生的体态动作来理解,进而分辨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异。创设具体情境理解词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相似的语境中运用词语。这样的教学极具创意,又生动活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课例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

师:第一、二自然段中,你们有不懂的词语吗?

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

师:藕,见过吗?

生:见过。

师:“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再说说看。

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还连在一起。

师: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白色的小细丝。

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玻璃中夹着的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学生不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于老师没有直接解释,也没有请其他学生帮助他,而是启发这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理解。“藕,见过吗”,教师先作启发,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根据字面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解释“藕断丝连”在课文中的意思,并且提示学生“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通过这样教学词语,学生明白了理解词语不但要知道词的本义,还要进一步知道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相信这位学生在理解词语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方法,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

四、利用现场资源解释词语

【课例4】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马背上的小红军》

师:谁知道“络腮胡子”是怎样的?

生:络腮胡子就是连着鬓角的胡子。

师:听了他的解释,你们明白“络腮胡子”的样子吗?

(生一致摇头)

师:这位同学,你说说哪是鬓角?

(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腮帮子。听课教师哑然失笑)

师:你是从词典里查的,对不对?

生:是的。

师:你很认真。预习时遇到生字词去查字典或词典,这一方法是对的。如果你能去查查“鬓角”指的是什么地方就好了。

师:(指了指自己的鬓角)这个地方是鬓角,胡子连着鬓角的人不少。你们见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画像吗?他们都长着络腮胡子。对了,你们看教室里挂着的孔子像,孔子也长着络腮胡子。

“络腮胡子就是连着鬓角的胡子”,词典里的解释不错。但什么是“鬓角”,学生其实并不理解。这位学生根据“腮”字推断出“鬓角”就是“腮帮子”,越说越糊涂,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于老师没有用概念来解释,而是指着自己的鬓角,并举出事先准备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例子来说明。最高明的是又抓住现场发现的孔子像作诠释,这样就将“络腮胡子”解释得清清楚楚了。于老师事后说,当时他一眼瞥见了上课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终于找到了“络腮胡子”的形象依据,于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孔子像。有了它,就不必费口舌了。听课教师不禁为于老师备课时充分的准备以及超凡的教学机智所折服。

五、联系熟悉的生活情境解释词义

【课例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学生已经学了两节课,又看了有关雾的电视录像片,但不少人对“幽谷”这个词还是不理解。问题出在“幽”字上,对于这个字,实在难以说清楚。怎么办?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那里的山高不高?

生:高!

师:山谷深不深?

生:深!

师:再加上那里树高、草多,光线暗不暗?

生:暗!

师:那里静不静?

生:静!

师:一个人到了那里,是不是还有点怕?

(有的说怕,也有的说不怕)

师:这个“幽”字,大概就有这么多的意思。但是,你们要真正理解“幽谷”的意思,非得到深山老林里去体验不可。

“络腮胡子”描写的是一种形象,学生在生活中都看到过。教师举出具体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山谷”也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学生也容易理解。而“幽谷”表达的则是一种氛围,一种抽象的情境,学生是不熟悉的。如何让学生理解?于老师没有简单地用词典上抽象的概念直接解释,也没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猜,而是用一连串语言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其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幽谷”的词义。学生的阅历有限,生活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对“幽谷”不可能有成人这样透彻的理解,只是懂得个大概。如果按照词典中“幽”的解释——“深远、僻静、昏暗”进行说明,学生可能被越说越糊涂。相信学生有了这堂课的经验,以后真的走进深山老林,一定会想起于老师教过的“幽谷”这个词,也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六、通过加深印象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

【课例6】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四段,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画下来。

(师板书:“尽管……还是……”“如果……就……”)

师:画好后,请再把课文这四段读一读。读到画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最后四段。师巡视。最后请一生读画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关联词语如何教学?许多教师热衷于解释关联词语的逻辑关系:“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就……”是假设关系。然而要学生弄清楚关联词语各种抽象的逻辑关系,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往往是教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并不真正知其所以然。其实学习关联词语并非一定要先知其逻辑关系,然后才会运用。“老师说,假如明天下大雪,大家就不用来幼儿园了。”幼儿园孩子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假设关系,但会用相关的关联词。可见儿童学习关联词语,主要是模仿。大人是这样说的,听得多了,熟悉了,他们自然就会运用了。于老师教学关联词语,要求学生先将词语画出来,然后“读到画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目的就是通过画画、读读,让学生熟悉这些关联词,了解这些关联词运用的语境。学生积累多了,就能心领神会,自然也会运用了。于老师是根據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来教学关联词语的,这个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8)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生活经验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