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花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新课程实践,从转变备课方式、调整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和优化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 教学实效 师生关系 学习评价
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灌输式的教学,变“教”为“导”,以学生为本,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本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求和协作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切实转变备课方式,努力调整师生关系
1.既“备教材”更“备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不是为了“迎合”老师的问题,而是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因此,能够解决学生问题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例如探求“不等式及其解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解的明确和有限性的潜意识。因此,学生可能会思维定势地去认识不等式的解,造成对不等式解的不明确和无限性认识的困惑,于是就形成了对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的确定这一学习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突破新知学习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类比、归纳方法的教学;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筛选,添加了基础题和生活化的数学题,并对练习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并且删除了课本的引入(因其属于列不等式解应用题中的方程问题,起点较高,学生思维难以展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目标的教学设计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不能被教材束缚着手脚,要作适当取舍,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鼓励学生自编题目,然后对自编的题目进行解答,最后师生共同释疑解惑,拓展应用。
2.正确把握师生关系,开展多维课堂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知识传授者、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双向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体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点拨者,起着启发、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例如用撕纸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索“乘方运算”的规律,请看【活动1:探究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活动:学生大胆猜测结论,小组交流,探讨并动手验证,派代表说出结论。
教师活动:老师参加各小组活动,聆听每组学生的交流,并对每小组总结的结果给予鼓励和肯定。
学生1:我们组用刻度尺测量了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01cm。
学生2:我们组认为单测一张纸的厚度不准确,因为它比较薄,而我们的厘米刻度尺单位比较大,测量起来误差很大,因而我们组设想了取20张同样的纸叠在一起,测量这20张纸的总厚度为0.2cm,然后除以20就得出了一张纸的厚度为0.01cm。
师:很不错,两位同学都总结了自己的不同方法,你们说说哪组同学的方法比较恰当?
生齐答:第二组的比较准确。
【学生照样测量了一次】
师: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还有很多,都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那么请大家根据第二组同学测量的结果,能否计算出这堆纸的高度呢?假如一层楼为3米高,这堆纸相当于几层楼?于是自然地进入【活动2】探究这堆纸与楼层的比较……
在探究一张纸的厚度的问题,课前准备时没想到学生会用多张纸叠加求,并能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张纸的厚度,我及时给予表扬并认可学生。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前面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有所用,而且也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用各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学内容必顺严密而且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乐于探究,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结者而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学生。
二、有效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1.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观察归纳能力
数学实验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兴趣,能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络起来,培養他们创造的欲望和意识,提供观察数学实体及结论的新角度,拓展数学视野。例如在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关系的教学中,不妨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木棒,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任意三根木棒连起来都能得到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既要注意三根木棒的位置关系(不在同一直线上),又要注意它们的连接方式(首尾顺次相接),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组成的封闭图形才是三角形。接着进一步做实验,在△ABC中,从A地走到B地有二条路,折线ACB和线段AB,若要快一点,应选择哪条路?学生自然会因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而选择线段AB走。至此,学生容易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可见,教师尽量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内容,往往使学生有亲身经历或身入其境之感,有效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归纳的能力。
2.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探索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条件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的探究活动:(1)可否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2)假如用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或三角形、五边形或四边形、五边形纸板,能否构成平面镶嵌?(3)假如用(两种或三种)有差异的正多边形能否构成平面镶嵌?经过学生比较充分的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活动,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相加是否刚好等于360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条件,同时领会到了剖析问题的一种办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为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夯实过程教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不是简单的解题过程,而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再探索、再创新,对学生的再合作过程,也是学生对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同化、改造和构建的过程。例如我在教“一次函数应用”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给出题目: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如下一个问题:小胡买了一部手机想入网,他的亲戚朋友都在当地,请问小胡该选哪种网更合算?手机费用如下表:
绝大多数学生先用130(1)与135、136比较,淘汰了135和136;再用130(2)与137、138、139进行比较,淘汰了137、138、139。然后用教材介绍的方法来解决此题,并得到如下结果:
到这里我肯定了同学的解法,这个问题也应该解决了。正当我小结这类问题就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我感觉刚才的解题方法有问题。”一个平时思维严密的学生说到。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震惊:怎么会呢?我感到有些不解:“你认为的问题在哪里?能否给大家细说一下?”他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解释说:“因为手机费不足1分钟仍然按照1分钟收取,并不是打半分钟就只收半分钟的钱。”我明白了他的疑问,按实际手机费用问题的确不是一个连续函数而是一个分段函数。我解释说:“按实际的收费标准,他的说法完全正确的,函数式是有问题的,但这里我们就题解题并没有错,只是不符合实际而已。”他马上又站起来反驳我:“老师,我们这节课的本意就是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呀!”他的话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不符合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怎么称得上是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不免感到一阵尴尬。可是看到学生期待的眼光,我知道别无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是现在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接着我就向学生介绍了手机实际收费的情况和分段函数的表示法,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比较顺利的得到了手机话费关于通话时间的函数表示式:
最后,学生还认识到这两种网没有收费真正相同的情况,把第一种最接近 的整数278代入,两种网的收费只差4分钱。此刻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上述这种教学过程不是将课本例题的解答过程由教师直接分析给出,也没有框定解题所用的知识点范围和解题所用的方法,整个过程是靠学生自己的智慧在自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体验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也能使前后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優化发展性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师必须改变以教师和考试为中心的评价倾向,强调多元主体的评价,特别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当中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飞学生的思维,留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进而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只要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式,既能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能面向全体,努力提高教学实效,不同基础的学生就能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昆.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适应学生认知方式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5(4).
[2] 谢正新. 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方式[J]. 发展,2016(7).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