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冲突,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如何提升教学预设的精准度,准确地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把控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大家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课堂前测的方式方法与分析手段以辅助提升教学预设的准确性。
关键词:课堂前测 学情分析 教学预设 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认认真真地参考名师课例、教参、教案,备好了一堂课,挖空心思设计了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教案中设计好了师生互动的对答,设想了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万事俱备,但当课程一开始,一切却都不按照“套路”走了。虽说课堂生成必定会是教学预设的节外生枝,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往往会主观的臆断学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学生“肤浅”的了解,来替代学生的思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以为他们喜欢喜洋洋,但其实他们喜欢的是tfboys,你的认知和孩子的认知都不在一个次元上,而你还是用喜洋洋去进行情境引入,效果当然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好,甚至高年级的孩子还会因为你选择的情境线索人物幼稚而表现出反感与尴尬。
再有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之间也有冲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的方式,先转化为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再通过公式推导的方式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在教学时你会发现当孩子面对一个三角形要他探究其面积计算的方法时,他们更多的是受到前一个课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用剪拼移的方式来转化图形的影响,首先会想到的仍是将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矩形。当在教学过程中才发现他们的思维逻辑角度站的位置与你的预设相去甚远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那个能力临时应变的。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类的问题,使得教学预设更贴近学情实际,能更科学更高效的辅助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呢?当然有!这就是课堂前测。
课堂前测是以了解学情为目的,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设置,收集来因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们由于认知基础不同,而产生的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信息。用以辅助教师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教学的起点,以便更准确的把控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以及教学重难点的设置。避免造成“会的不教也明白,不会的教了还是不明白”的问题。
一、课堂前测的方式方法:
(1)问卷与谈话
例如:你可以问“你现在最喜欢的动漫卡通人物是谁?”“你知道与人民币相关的哪些知识?”“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会用到折线统计图”……顺便一提,这样的问卷与谈话对于教学统计课程的数据收集工作也可并用。
(2)导学案
利用导学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前的预习,扩充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
1、你知道哪些三角形,请你用卡纸做出你所知道的那些类型的三角形(每类做2个,并在上面作高,标出它们的底和高的长度)
2、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
3、你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如果你知道请你用文字辅助绘图进行说明。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也请你尝试自己推导看看,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补充以文字说明。(越详细越好)
4、你能尝试计算出你制作的某一个三角形卡纸的面积吗?把计算的过程写出来。
二、课堂前测的分析手段:
课堂前测可以实现在课前对教学二维目标的数据收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生活经验都可以明确地呈现在教师面前。就数据而言,你可以知道班级中有多少比例的孩子对新知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是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例,在课堂前测中,我班有37.31%的孩子能够在教学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其进行计算。有41.18%的孩子在前测中展现了用等腰三角形沿高剪下转化为长方形后来尝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有35.29%的孩子在预习过后提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当然还有一大部分孩子是没有任何想法和基礎的,这就给予了我设计探究环节时的思路,从而选择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安排探究活动的座位。活动中要求学生要利用学具操作演示各自的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引领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会考虑到需要安排学生去讨论哪种转化推导的方法更严密科学。
利用课堂前测辅助提升了教学预设准确性,使得教学设计有的放矢的,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充分的发挥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中去,确实地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
[3]《以学定教,从关注教学前测开始》谢胜微.新课程·上旬.2016
作者简介:
苏毅莹(1985-),汉族,一级教师,福建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基础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