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燕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积极渗透感恩教育,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德”现象,重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8-0013-02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不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是人生的大不幸。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将语文教学作为渗透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
一、挖掘课文内容渗透感恩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自然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科技能的同时,努力将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两者兼容,让学生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里有如下对母亲的描写: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心思细腻、坚强乐观的优秀品质,歌颂了母亲忍着自己的病痛,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伟大与崇高。我在课堂中反复给学生朗读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记叙文传情达意的写作技巧,还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即使自己身患重病,依然能忍着剧痛,鼓励双腿瘫痪的儿子战胜苦难、不自暴自弃、好好活下去,以及作者当母亲逝去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恼、悔恨、怀念、自责的思想感情。可见,语文教师只要细心发掘学科教学与感恩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能给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
二、利用多媒体渗透感恩教育
随着数学化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技术来进行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多媒体可以直观、清晰、生动地把教学材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教师呆板地教,学生死板地学,让课堂更加清新、活跃,更加有趣味性。同时,多媒体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课堂教学中,使感恩教育更好地渗透进学科教学中,达到育德、育智双丰收的目的。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平生事迹,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关于史铁生的短视频,作为课前导入。通过视频,学生了解到史铁生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一名双腿瘫痪的残疾作家。他生前几十年都在与疾病做顽强抗争,他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病榻上完成的。史铁生有多篇文章写到他的母亲,比如《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合欢树》等,其中以《秋天的怀念》最为有名。通过这些文章,读者感受到了母亲给予作者战胜疾病的勇气,正是母亲“好好活”的信念,让作者能在母亲死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仍在病榻上坚持写作,好好生活。同时,作者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秋天的怀念》以其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利用视听刺激,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新信息、新知识,不仅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让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开展课外阅读渗透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心灵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在学习完《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我让学生去阅读史铁生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合欢树》《务虚笔记》等,让学生标注出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学生被浓浓的母爱所打动,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感恩、懊悔、怀念之情,纷纷表示要珍惜、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很好的进行感恩教育的渠道。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效率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热爱家人、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好品质。
四、利用习作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文就是做人。”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映,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外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感恩教育于习作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方法,是德育与智育同步教学的完美结合。因此,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适当引导,让习作练习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好品德的修炼过程,成为感恩教育成果的固化过程。
在学习完《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我让学生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完成一篇习作。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遇到困难时,家人给予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成为我们前进的勇气与力量。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描写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学生通过完成习作,更加懂得感恩别人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更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写作过程也是感恩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知识点与感恩教育点之间的联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引起学生对感恩教育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行为上的认同。
五、开展课外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课外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恩教育功能。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并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质,真正达到育人、育德的目的。
学习完《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我组织了“亲手为父母做一顿饭”的课外活动,并让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成视频,然后利用活动课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有孝心的“小厨师”。短视频记录下了学生为父母做饭、全家一起吃饭的场景,场面非常温馨,非常有感染力。通过做饭,不仅仅展示了学生的能力,同时还在学生心灵上种下了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优秀道德品质的种子。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把感恩教育落实到日常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尼采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学科优势,善于挖掘、把握语文教材的内容,利用富有震撼力、感染力的课文语言,触动学生心灵感恩的琴弦,积极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向善的灵魂。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