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燕
摘 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然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说明文教学,甚至把它变成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失去了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语文趣味。因此,在新课堂的构建下让说明文充满语文味,教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让说明文重现语文味。
关键词:新课堂;初中说明文;审美情趣;人文趣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关于说明文阅读是这样要求的,“说明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当前的说明文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纠正。
“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因而说明文教学不应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应培养学生准确而客观地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让学生走近历史,走近文化艺术,走近科学殿堂。要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施以审美的关注和艺术的加工,使教学过程充满艺术魅力,让说明文重现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活动,引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说明对象和内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实物、图片等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如《核舟记》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真切地体验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如教学《故宫》时,先出示一幅故宫建筑效果图,让学生找出永和宫、太和殿等地理位置,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和风格,这样会很自然地切入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直观清晰的实物和图表带给学生轻松的学习情境。
合理创设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学习情境中,有意识地对文本、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说明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深入引导学生对说明文形象语言的品读,让科学更加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简洁、简明,而且逻辑思维严密。但也有生动的说明文,其中穿插着形象的描写、议论与抒情,这正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文学性的解读。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与学生一起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天马行空,气象万千”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云海,文本排比、比喻的修辞让气候学变得贴近生活,不仅清楚各种云彩的变化规律,而且明白了为什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动形象的打比方,更给人丰富的想象。科学并不是枯燥的,这样去引导感悟,让学生爱上科学。
三、注重作者情感,品味说明文审美情趣
古人说:“文似观山不宜平。”我们可以从各种文体中发现:小说往往凭借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散文凭借情感的起伏来激起读者的思想共鸣;戏剧凭借矛盾冲突而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诗歌凭借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然而,说明文的特点是以平直见长。例如:课文《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如拉家常一样介绍了石拱桥。这样,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往往觉得没趣,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要注重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是他在表达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自然的情感表达。教师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好情感认识方面的铺垫,进而启发学生来理解说明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学生就能从平直、简洁的说明文中感受其艺术性,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情趣。
四、注重课程资源拓展,增强说明文的人文趣味
说明文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正好也顺应了说明文知识性强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对资源的处理能力,培养了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就给学生补充一些劳动人民口头传诵的物候方面的俗语,还可以补充古诗句中的物候名句,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实践表明,课程资源的拓展使学生更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气氛。这样学习既体现了说明事物的知识性、科学性,又呈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趣味性。
总之,加强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重视散文诗歌、议论文等问题教学的同时,也不忽视说明文的教学。对教材中选入的说明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一方面基于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学习说明文;另一方面站在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上,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学生的热情与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热情。这样,同学们才会在学习说明文时体会到其中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屈丽娟.如何创设说明文有效的教学情境[J].魅力中国,2012(11).
[2]刘琛.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J].现代语文,2013(6).
[3]王锡强.说明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成功尝试[J].作文教 学研究,2011(4).
[4]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5]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