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开展“卷入式”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想法,源于我区教育发展面临的“区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以我校为例,在职教师115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63名,占55%,而在这些青年教师当中,取得中级职称的仅6名。这一数据表明,青年教师群体庞大,迫切需要创造积极有利的外部条件促其尽快成长。然而,研究问题宽泛、团队意识淡薄、主体意识缺失是目前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卷入式”校本教研,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真正的主人,从而改变学校窘境,促进学校整体质量提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卷入式”教研
“卷入式”教研以全员卷入、全程卷入和实践性主题引领为特征,有效地将教师发展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融合,在教师间建立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机制,进而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对话、沟通、合作、分享,实现共同提高。
二、探究“卷入式”教研
1. 专题研修,“卷入式”成就共生。建立“教师研修小组”,以“一条主线、两种组合、三个抓手”为研修模式,开展基于日常教学中需要共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修。“一条主线”指以问题为主线;“两种组合”指研修小组的组建方式,既可按研修方向相近或聚焦问题相似组建小组,也可以原来的研修小组为基础,进行问题梳理或确立研究主题;“三个抓手”指课堂实践、教研专题和课题研究。研修小组经过梳理问题、分析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其转化为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或小专题,并以此为抓手开展专题研修活动。如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已成为研讨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还存在合作重形式、轻实质,探索重主体、轻主导的现象。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弥补教师在教学上难以兼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不足。针对这些共同的困惑,几位组长分别以“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思想溯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初探”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与内涵,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支撑与实际操作,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思考进行详尽的介绍,并辅之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案例,呈现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框架,使教师们得到理论的普及和实践的指引,并以此作为研修小专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
2. 磨课体验,“卷入式”成就深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研形式,努力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一同提高。(1)从“小团队”到“大团队”。三年来,我们迎来了不同学科60多场专家调研活动,各梯队骨干教师承担了100多节研讨课。研究伊始,为了集中力量呈现有价值的研讨课,我们召集骨干教师成立了相应的备课小团队。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各学科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各自优势和差异组建“磨课俱乐部”,在磨课的过程中形成整个教研组的合力。(2)从“一节课”到“日常研究”。学校充分利用专家调研的宝贵资源,通过一节课指导教师的日常实践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前移后续教研活动。(3)从“参与者”到“组织者”。推出轮值主持人制度,即每一场区级活动外出学习后,安排第二梯队年轻教师担任轮值主持人,通过观看课例—自我反思—分组对话—综合点评的形式组织大家学习。轮值主持告别了以往教研组长“唱独角戏”的模式,让教师在多元成长平台上增强研究自觉性和现场学习力。
3. 互动碰撞,“卷入式”成就对话。在教学研讨中引入“卷入式”互动教研模式,如组织教师观摩林志华老师和林文婕老师执教的同课异构二年级语文《字词》复习课,为了达到真听课、真学习、真思考、真教研,全程卷入、全员卷入的目的,学校精心策划,将本次活动分为“准备启动——现场研讨——延伸教研”三个阶段。准备启动阶段:将研讨微信群二维码随活动通知一起发出,接到参与活动任务的老师扫二维码加入微信群,提前学习相关理论、阅读教材和评课指南,做好听课研讨准备。现场研讨阶段:在观摩现场执教课例的同时,所有老师进行微信平台自主讨论。课后由现场教研团队和参会老师们根据课例就如何基于学生生活——找到教学起点,如何关注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关注学生资源——构建生命课堂,谈谈自己的收获和认识。延伸教研阶段:现场抽取两位老师,由这两位老师梳理评课意见,对观摩的课例进行重建,然后将重建课例进行录像并发送至微信群,参与活动的老师在微信群里自主观课,自主评课。这样一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卷入式”互动方式,体现了不同个体对教育理念的不同解读,老师们聚焦教学实践的心得感受、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困难等问题进行交流,在反思互动中得到提升。
4. 校际联动,“卷入式”成就广度。作为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圈核心校,我们整合圈内资源,努力带动各校共同提升。(1)利用圈内8位校长的专业优势,组成专家指导群,参与各校开放日活动的指导。活动中,专家指导群不仅为生态圈的老师们起到了示范和指导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管理策略和实践智慧。(2)挖掘生态圈学科骨干教师的力量,共同做好“前移后续”的工作。“前移”中,让所有成员针对研讨内容提前做好研讨准备,以增强现场研讨时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后续”以多层方式展开。第一层“后续”:生态圈各校专家、骨干教师集中力量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听课感受;第二层“后续”:开展“一案多课”实践,由执教教师或其他教师尝试重建后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改进不足,修正教学策略;第三层“后续”:教师盘点收获,以随笔札记的方式记录思维过程。
三、反思“卷入式”教研
1. 教师的进步和成长需要良性的土壤。“卷入式”教研的构建,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实行人本科学管理,形成“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相融合的學校文化,调动、激活师生内在需求和动力,形成师生凝聚力。
2. “卷入式”教研的生命力需持续跟进。目前我校各梯队成员的发展情况不均衡,特别是第三梯队成员中发展愿望较为薄弱的人员,如何让他们都能卷入教学研究中,并付诸实践,学校依然存在较大困难,需花大力气加以研究,从组织、制度、机制上加强探索,及时发现不同组别的优秀做法,交流分享,实现共同提升。
实践表明,“卷入式”教研有效地将教师发展内在需求与外在动力进行融合,推动教师接受新理念的洗礼,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追求。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改变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断激发主体活力,从而达到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