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炜
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是一所汉畲联办小学,地处城郊结合部,是外来人口集中地区。学校现有19个班级,学生数920人,其中流动儿童数占60%以上,主要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有些学生因为频繁转学,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学习习惯等存在一定的偏差,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本文根据我校的生源特点,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内涵和学校创建特色,对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教育的开展进行初步探索。
一、管理明确,完善养成教育考核机制
民族精神教育和学生良好品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使全校的领导和教师各司其职,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将本职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加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教师高度地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民族精神的内涵教育激励学生,让学生特别是流动儿童良好品行逐步养成。再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环境下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教育质量的反馈和评价,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为民族精神教育环境下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阵地给力,凸显课堂作为主要教育渠道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不仅能够传授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良好品行养成。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大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环境下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怀,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及善恶美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渠道不拘泥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都可以融入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如: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爱国题材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的深入解析,可以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为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繁荣富强所骄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抒发报效祖国的情怀;还可以在音乐课上播放爱国歌曲,学生对音乐情感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教师辅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会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陶冶情操,拨动养成良好品行的情感。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多彩,创建多样化的养成教育途径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纪,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接触新鲜事物,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必须将民族精神教育环境下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阵地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举办多种教育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1. 主题活动。我校通过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内容包括纪念革命先烈、感恩父母老师、讲文明懂礼貌、庆祝祖国生日等等。活动形式多样:有讨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有辩论会,将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辩论;还有故事会,让学生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活动的创建,促进了民族精神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在养成优良品行教育意义上十分显著。
2. 校本教材。结合本校特色,我们大力开发民族精神教育读本,如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一家亲”,并开设了相关活动。这大大拓展了我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同时有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并形成良好的品行。
3. 自主管理。良好品行的养成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自立自强的这一民族精神教育的开展,必须让学生特别是流动儿童学会自我管理。我们的做法是:每个班级选出若干名管理员,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工作,如电灯管理员、桌椅管理员、卫生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等等,他们分别负责管理不同的事项。每隔一段时间更换管理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轮换一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学生严格遵守班级和学校制度,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四、环境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作用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我校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如大力建立了民族教育馆室、图书室,并举办了“民族精神教育”读书活动;还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瞻仰国旗的缓缓升起,演唱国歌,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不失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
五、立体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我校充分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把培育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等民族精神与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教育融入社区、家庭文化建设中,努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融合,形成社會、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纠正他们的错误教育观念,使家长认识到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另一方面,主动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挖掘和利用社会正能量的资源,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流动儿童良好品行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总而言之,流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培育流动儿童良好品行养成教育有机融合,制订科学完善的教育计划和教育目标,同时加强教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学生能够从教学和活动中有所收获,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