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丙义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习近平总书记给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特别是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桥梁。为学生提高能力﹑增强素质﹑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教书的同时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技能发展统一起来,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就是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每位同学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职教育是带有大众性的大学教育,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因此,高职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到一技之长,就能够带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走向富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家的经济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也使老百姓综合素质﹑平均素质大幅度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要给予经济﹑产业和生活上的支持,更要对文化﹑知识﹑素质和教育方面进行扶持,才能有力提高扶贫和脱贫的精准度。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就能够带动一个家庭脱贫。教育的周期比其他工作的周期要长一些,但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基础﹑更长远﹑更稳定,因此高职教育决不能忘记初心,必须牢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在人民走向幸福﹑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质上就是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关乎国家的发展进程,关乎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关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职教育要通过以培养良好品质为根本的德育﹑以支撑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以提升生活品质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把学生在政治上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业上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每一个学生开启成功多彩的人生之门。高职教育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立德树人。
课程育人就是通过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传授知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功能。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课程模式改革中。第一,要深化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生涯教育,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第二,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和人文精神,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科教学互相配合补充,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第三,利用高职专业课,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充分利用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与社会﹑与生产﹑与岗位实践接触之机,加强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例如我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实施实习师傅与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收到了积极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务必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将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明确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完善和坚持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广泛开展学雷锋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成人﹑成才﹑成功。我院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学生们在服务他人与奉献社会中磨砺了品质﹑强化了社会责任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服务都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首先,要践行师德育人。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实行爱心教育工作法,做到关爱每一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当好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次要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服务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风尚影响教育学生,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积极有效地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让学生体验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爱党爱国的热情。再次,做到文化育人,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比如我院在长期的建筑教育的办学中,凝练出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 这又充分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中得到了体现,保证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开展爱国主义﹑礼节礼仪﹑心理健康﹑军训汇操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网﹑电视广播﹑校园板报﹑图书馆等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利用道德讲堂,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不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
图1 技术技能型人才“层次+平台+模块”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图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然而,实践环节并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只有将包含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在内的各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并明确各环节在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才能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根据实践性质﹑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培养任务的特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从整体上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形成以“三层次﹑三平台﹑四模块”为特征的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入校就树立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理念,奋发拼搏,脚踏实地学技术增本领。培养学生要有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从国家层面,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大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技师的模范典型,宣传他们的榜样精神,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可,同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和工匠学习者奋发向上;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定期举办讲座,老师严谨治学,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用户至上的卓越精神。
一是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尤其是专业教学中。二是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三是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通过网络﹑宣传板报等方式使“工匠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四是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请进来”,特别重要的是要请工匠大师﹑优秀毕业生到学校来,通过讲座﹑亲身体会来引导学生,起示范作用。五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做到率先垂范,使师生达到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最后,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切实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盛景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高职院校围绕社会用人需求,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三从一大一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即从实际需求(地方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出发﹑从校企联合(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攻关)入手﹑从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两双”培养制度,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统筹规划的体制机制)起步,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化投入),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在确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路的基础上,学校逐步构建起了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
图2 “三从一大一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学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四个“突出”:一是注重调查,突出社会反馈意见的指导作用。按照招生﹑就业﹑培养“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注重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积极获取就业市场反馈信息,编写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做《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发布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后,不仅大学生的报到率﹑毕业生的签约率大幅度上升,而且就业质量和毕业生满意度也随之得到提升。 二是强化应用,突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动与行业﹑企业一起研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联合培养,突出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设计毕业实习内容,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进了企业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与服务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了校企的互利共赢。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已批复我院为河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四是加强实践,突出动手能力培养。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行业岗位(群)对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平台,构建第二课堂课以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邀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评价。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端正的品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有300多人次在全国和省大学生软件测试﹑建筑识图与制图﹑楼宇智能﹑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等高职技能大赛上获得集体或个人奖项57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2017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29%。学校还获得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和河南省优质校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