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

2018-09-19 09:14白素君
教育界·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授之以渔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白素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课程改革推进到课堂层面后,我们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源头活水”,“授学生以渔”。

一、授之以明确的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上完“丈量土地”一课之后,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实际观察,对校园、操场和教室等进行测量,计算其占地面积,利用周边的稻田,估算其土地面积等。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起来。

二、授之以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自觉的学习愿望,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学生的心理反应是:只能测量、计算直线图形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得到曲线图形的周长呢?课堂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操作:1元硬币、瓶盖、飞碟等的直径与相应的圆周长分别是多少?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但是能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想出了用测量的方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尺子上量出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尺子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教师此时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考。

表1

测量物 直径(cm) 周长(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保留两位数

一元硬币、瓶盖、飞碟

呼啦圈

从所记录的数字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课堂上,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也是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

(二)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一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二组,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三组,圆柱和圆锥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四组,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演示,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正好三次倒满。学生亲眼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再巧妙设问:在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按照刚才教师的演示过程,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兴趣高昂,各组学生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教师再请四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做实验总结。由于每組学生所用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的情况不同,他们发现:只有当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时,这个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节课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也受到了一次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教育。

三、授之以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思考能否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明天的授课内容;不明之处画上记号;尝试做一两道题,看哪里有困难……学生预习后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听课时就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验算的习惯

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例如:“一个水池能盛水57吨,甲、乙两个水管同时向池内放水,3小时放满。已知甲管每小时放水5吨,乙管每小时放水多少吨?”学生设乙管每小时放水x吨,列方程为:5×3+3x=57,(x+5)×3=57,57-5×3=3x,57-3x=5×3,5+x=57÷3,57÷3-x=5……最后解得x=14。学生一方面要检验x=14是否是方程的解,另一方面要检查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答过程是否简练等。教师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

(三)培养学生课后整理的习惯

学生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例如,有关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位同学整理如下:

能被2整除的个位的数字是:0、2、4、6、8

能被5整除的个位的数字是:0、5

结论:个位是0的数同时能被2和5整除。

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系统化,进而内化为他们认知的能力。

四、授之以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贵有疑,疑能生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习惯。例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5-6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5减去 6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①被减数是15,减数是6,差是多少?②15比6多多少?③15减去多少与6同样多? ④6再添上几就是15?⑤6比15少多少?课堂上教师要多方引导,把握时机,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的“数学获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抓好教学“源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会学的方法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授之以渔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为了“梦之队”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