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凤
学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一所学校的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鉴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各中小学在学校管理中开始重视班级管理的效率。在实践过程中,新民完小开创了“班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全员师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定基础
根据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新民完小确定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农村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仅如此,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状态。 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新民完小充分调动并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师生能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
新民完小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取消“班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且由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
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中担任指导教师。新民完小各班在课程改革中构建起了许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达到了100%。新民完小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5~6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6~7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中当指导教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指导一个学习小组。
由于新民完小是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占比较大,且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导致学困生较多。在传统班级管理的背景下,班主任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留守学生的关爱不够。
针对这种农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新民完小在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在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学生的“关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學习小组中的留守学生。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在班级管理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应注意的问题
1.突破习惯禁锢
几年前,在禁锢新民完小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之初,受到了某些教师的抵触,因为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教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校通过教代会,制订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到班级组中来,并明确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
学校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教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教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学科教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教师之间都会相互商量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样的问题,学科教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
2.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度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往往会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如在笔者班上,王教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张教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黄教师做事仔细,对学生的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教师风格不同罢了。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对此,学校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赖村镇新民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