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阐述了心理资本优化对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的积极意义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就业心理资本优化研究中的积极意义,指出了心理资本优化中团体心理辅导实证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把握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二是要合理安排研究进度;三是应系统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
【关键词】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就业心理资本;优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社会大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是保障其顺利就业创业的关键因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和就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创新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一、心理资本优化对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的积极意义
1909年,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最早提出就业力的概念。他认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力概念,认为就业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我国学者郑晓明于2002年首次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股重要思潮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培育个体的积极力量和心理品质。心理资本优化干预理论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2004年,Luthans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成长中正向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的积极特征。他认为,心理资本优化就是应用心理资本测量和开发工具对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心理资本中的状态变量以及整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并最终影响绩效。[1]
20世纪初,职业心理辅导在美国兴起。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最早、最經典的理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的特质因素理论。他认为:评估个人特质与特定行业的要求是否相配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基础;其次是对工作进行分析和职业调查;第三要以人职匹配作为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霍兰德教授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就业心理教育才被社会和教育界重视。就业心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包含就业认知、就业动机、原因归因、压力感知、就业情绪和各种意志行为等诸多内容。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为顺利就业做准备及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心理现象的综合。当前的相关研究和职业心理教育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对职业的认知、对就业压力感知和就业影响因素认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大多从工作需要出发来设计而未曾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动机、期待和需求。因此,将心理资本优化理论与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相结合,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就业教育工作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等多种研究范式,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兴趣价值及对职业认知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就业心理资本优化研究中的积极意义
心理资本是个体复杂心理要素中最积极的核心要素,具有可开发、可测量和可管理的特征,是个体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主观幸福感、职业决策效能感、职业倾向及就业能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认识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开展就业心理资本优化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大学生深入地探索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准确的自我认识、合理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的前提。团体心理辅导能给团体成员营造一种安全信赖的氛围,为团体成员提供群体参照和人际互动的机会,促进团体成员分享经验、交换意见,观察与模仿他人,探索、反思和表达自我,并在指导老师和其他成员帮助下,重新调整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在利他行为中感受自我价值,获得心理成就感,不断提升迎接挑战和完成任务的相信程度,增进职业效能感。
二是让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团队成员因为有着共同的心理关切和思想基础,在团队中可以自由倾诉心声,缓解消极情绪,获得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同时,在面对共同的学业就业等问题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团队归属,会使成员较容易获得各类可利用的资源,学会积极利用资源主动求职,从而强化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归因,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三是增强大学生抗压解压的韧性,增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职业心理测评,在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倾向的基础之上,围绕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设计递进式的心理资本优化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团体成员获得积极的就业态度,学会管理和建构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健全优良的意志品质,提高主动改善挫折环境、解脱挫折状态的耐受力和排解力,培养务实进取的求职行为,学会独立探究、敏感预见、准确分析和自主决断的系列能力,从而提高团体成员的就业竞争力。
三、心理资本优化中团体心理辅导实证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灵活性强的特点,但也具有受众面窄、主题单一、耗时多等弱点。要提高心理资本优化团体心理辅导实证研究的价值,要控制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保证实证研究的信效度,在设计研究思路时,就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连续性和可获得性,确保前期调查研究、中期团体心理辅导和后期效果追踪样本的一致性,否则将会出现样本代表性较低、样本结构不合理、中后期样本大量流失、研究中断等情况,研究价值也将大幅下减。
二是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能力定性的关键阶段。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加上团体心理辅导参与人数限制及团体心理辅导周期长、显效慢等原因,短程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结论外推效度不高。如果能开展系列研究,延长研究时效,改进研究范式,增加团体心理辅导学生数量,对心理资本优化实效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深入研究学生心理资本优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关系模型,研究结果将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
三是系统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要弥补团体心理辅导本身的局限和被试样本的流失率高、波动性大等缺陷,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在实际研究中,要强化顶层设计,扩大研究的着力点,积极建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就业心理资本优化方案系统化,并纳入就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积极扩大学生受众面,研究实效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张燕花.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16(14)120.
[2] 都丽萍.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3(7)75-79.
[3] 郝丽风,朱力.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4.3.146-147.
【作者简介】
张燕花(1979-)女,硕士,西安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