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好少年

2018-09-17 05:36黄杰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校共育思想道德

黄杰好

摘 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亿万家庭幸福的一件大事,是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家校共育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成长是整个家庭的重心。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当今父母们较为普遍的愿望。在上述愿望的思想指导下,家庭教育偏向于智力教育为主,重成绩轻德育。结果培育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磕磕绊绊。因此,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那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这就对我们各位家长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更高要求。但当前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年轻的父母不能适应快节奏、强压力的家庭生活,再加上年轻一代的父母都个性好强,不愿彼此迁就,因此家庭时常笼罩在唇枪舌战之中,家长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成了他们倾泻情绪的对象。据统计,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种家庭孩子得不到健全的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处往往孤僻、任性、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等性格缺陷。

“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他们的子女就留在家乡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普遍低下,还有少数代养人几乎是文盲,让他们担负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这对“留守孩子”的学习不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更不利。还有特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孤儿等特殊家庭的子女,往往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过分溺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中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唯恐孩子受到委屈;一切家务父母都承担下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恐孩子受累;此类家长包庇孩子,忽视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少管、甚至不管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在依“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形成自私、自大、任性、冷漠、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

简单粗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不注意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和方式,平时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放任不管,一旦孩子在学校违纪了,或成绩没考好,就大声斥责,一味批评指责或者拳脚相加;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随之产生。

重言教、轻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可以说成年人做什么,孩子就模仿什么,成年人说什么,孩子就接纳什么。但有些家长对孩子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教育孩子要讲文明,讲礼貌、讲社会公德,尊敬老人,和邻居和睦相处……但实际上一些成年人说话出口成脏、公共场所垃圾乱扔、对自己的父母不敬不孝、与邻居关系紧张、在背后对别人总是说长道短……所有这些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观念与行为。

未成年人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走向成果的关键。

(3)加强家庭教育科学方法的指导。

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好的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随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提醒,还要带头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尊重就是最好的教育。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尊重他们。家长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对孩子居高临下或对孩子俯首贴耳等所谓“平等”;尊重未成年人意味着承认他们是权利主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意味着承认未成年人在成长期间有着自己的世界,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未成年世界中的问题。尊重是进行未成年人教育的前提,而这种尊重本身,就是对未成年人最好的教育。

在日常的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家长以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由,偷翻自己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日记、信件、粗暴地训斥孩子、以辈份压人、拿孩子个人的“小秘密”开玩笑等等,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信任,别监视;多鼓励,少挑剔;常微笑,不唠叨;讲道理,别训斥。

以鼓励的态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要改变过去习惯用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满眼都是孩子缺点的做法,而以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象美国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的那样,“给人真诚的赞赏”、“从称赞开始”、“称赞最微小的进步”、“切勿喋喋不休”,这样,孩子的闪光点可能发展成闪光面,闪光面可能发展成闪光体。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勿以小善而不为。家庭教育就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一些道德细节入手:不说谎话,讲诚信;不乱扔垃圾,讲卫生;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待人接物文明礼貌…《意见》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只有与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纪律情况,老师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品德修养上存在的问题,共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这样学校德育的效能得以整合,否则学校的德育效能将被离散、削弱。

(4)加强家校沟通,助推孩子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鞭长莫及的,家校共育是未成年人教育发展的必然,只有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才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不能做教育的观众和后勤人员。那么加强家校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于家长会、家访和电话访问。家校协同教育平台、QQ、微信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渠道。比如孩子在学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帮助同学、作业质量优秀,只要取得一点点的进步,老师与家长共享,孩子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校有活动、教学需要家长配合的,也能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所以说,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同时家庭教育还要和学校教育相一致,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形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当有所了解,从而密切配合。如:学校正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要溺爱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动就不要再包办,而应给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除了学校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外,广大的家长、社会舆论必须密切配合,使孩子们在家庭里得到良好的教育,在社会上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的渲染,把良好的家庭教育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建设中去,让孩子们最终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每个家长都应担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生活快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于伟.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与改良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0(13).

[2] 李淑娟.谈家庭对青少年犯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1(04).

[3] 全党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N].安徽日报,2004-05-12.

[4]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02-26.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家校共育思想道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