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见性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内容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创见性。同时,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主题,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主题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
关键词:主题;创见性;模糊
创见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以文章的主题最为关键和突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关注的是主题体现出的创见性。在许多人看来,中小学生还年幼,涉世尚浅,阅历也不丰富,基于此来谈学生作文中的创见性,尤其是关乎笔力的文章的主题,似乎有点儿小题大做,也为时过早。殊不知,所谓的创见性,不仅仅是指大功告成的作为结果的文章,同时文章的酝酿写作过程的创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更重要。创见性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学生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会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展开想象和联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有创见的结果出现。而学生在作文中的创新意识首要的体现就是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观情感和鲜明倾向等,对于成熟的大牌的作家是这样,而对于尚显稚嫩的、心智还不健全的学生也同样适用。在欧美,特别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中,随着现代价值思想的深刻变化,体现在报章、文学作品创作表达上的要求也变化明显,作为最直接的反馈,这些国家中作文的教学也在变革,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看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价值大小,不再是一味地强调中心突出、材料典型、社会意义等,而更看重的是作文的表达是不是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至于这思考是肤浅与深刻,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大与小则是退居第二位的要求。
前面说过,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心智不健全,阅历不丰富,因此,对学生来说,我们只能以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他的创见性:深刻的、高明的见解对他们来说似乎要求有点儿高,只要他们文章的主题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确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即使无独到之处,甚至说,只是表现出对个人创见的一种意识、一种努力,就结果而言也可算是有创见性了。孩子就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发展中的学生,假以时日,谁敢保证莫言第二不会再现呢!
创见性是确保文章高质量的第一要义。落入窠臼,八股流水,东挪西凑,照本宣科,没有自己见解思考的文章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这样的文章即使文采再飞扬,章法布局再有技巧,却因为个性灵魂的缺失,因为人云亦云的千篇一律,在激烈的竞赛考试中也很难获得高分。就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种投机取巧,缺乏拓展思考的功利性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更何况我们的教育正在摒弃急功近利,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呢。
既然创见性在学生的作文中有如此的重要意义,作为创见性意义的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如何在寫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见性,而创新意识的实施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外,对创造过程机制进行了长时间的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创造是思维之母,一方面,创造思维离不开逻辑推理,但它又不能仅仅依靠逻辑思维。从另一方面看创造思维更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体,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们大脑中的灵光一闪,看似天外来客,实则是人们丰厚的生活积累加思考异化突然出现顿悟的结果,当然,结果亮丽,过程却艰难复杂。为此,在日常的学习中,作为教师既应是坚定的知识传播者,也应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走出传统观念的藩篱,用热情拥抱生活,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勇于标新立异。如果学生从小就得到正面的鼓励,他创造的动能就会被无限激发出来,随着“十万个为什么”的逐一落实,他们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在大脑中频发,他们就会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争取在下次文章中体现更多的创新性。如此的循环往复,创新的因子就会在学生身上不断积聚起来,那么一个富于想象力创造性的人才还会远吗?
还有就是对文章主题内涵的再认识。我们在过往的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我们的往往主题就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就是思想观念。一直以来,我们学生接受的也是这样的灌输和训练,时长习积,学生的思维固化、形成定势。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虽然我们也常常能见到一个表达主题的鲜明思想,但这思想却常常是格式化、套路化的,虽然其正确性毋庸质疑,但观点往往是别人的,而非来自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教育结果可以预见,这种教育下出产的文章的价值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有必要打破这样的固化教育,改变教学中关于“主题”的定势思维,准确地把握主题的应有之意。通俗地讲,主题应该理解为作者通过取舍后的典型的具体材料所反映的文章的核心。具体到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观点、见解、主张主要是指在议论文;到了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主题则体现为着力塑造表达的一种形象,以及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一种意蕴;在抒情文中则又有不同,主题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趣,一个或几个意象,这意象或模糊,或清晰;到了说明文中,主题又演变成作者某种说明意图的体现。由此可见,主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鲜明,在有些文体中它也可以是模糊的。这不是我的发明创新,它是早有事例可寻的,例如小说《项链》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主题的模糊,才体现了这篇小说的丰富的巨量的社会内涵。所以有必要对文章主题的内涵进行正确的再认识。
既然对文章主题的内涵有了更宽泛的认识,那么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放手来写。学生大可不必再去煞费苦心地先选定一个无可挑剔的主题,然后依提纲用大脑中早已存储好的所谓的典型材料机械地去填充,而是可以放开心态,关联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尽可能完美地表达出来,感悟在其中,主题也就自在其中了。这样做出来的文章,这样产生的主题,应是亲切的、个性自然的,也会令人感动的。
作者简介:
刘玉栋,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市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