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备同课同构

2018-09-14 10:57狄树林冯巍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同构项羽教案

狄树林 冯巍

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打破传统备课模式,高二学年首先在学年推行 “一课三备”的备课模式,并创设“同课同构”的教学活动,注重评课,提升了备课质量。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让全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一致的教案、课件等进行教学。区别于以往 “各自为政”的备课形式,“同课同构”的备课是一个人主备。教学组先分配给教师具体教学内容,然后自行准备;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先拿出教学目标和其他教师共同商讨,组内酌情提出整改方向,并确定新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主备教师会后形成教案、课件和课后针对性训练题等;第二次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主讲,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商讨教案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具体环节,整改教案;第三次集体备课时,大家分享教学反思后,布置下一课备课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周三次、一课三备的备课模式,为“同课同构”做好了充分准备。教师资源共享,优化了教研活动,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提升了备课质量。

“一课三备”要求执教者具有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文本、独立设计教案的能力,虽然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但主备教师仍要结合教材与学生,设计出更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教案。

下面以一节语文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为例,阐释“一课三备”。

第一次备课时,主备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羽之死》的教学目标:

1.加强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文言知识点,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赏析主要人物项羽的形象。

教学目标提出后,备课组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后,发现以下问题:

1.高二学生可以借助书注和字典疏通文意,可以掌握诸如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特殊句式,但是像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有的学生还无法一眼辨识,仍需要讲解训练。

2.直接说“赏析主要人物项羽的形象”太过宽泛,学生不好把握。书后习题是将项羽放在三个场面中进行赏析,初中教材也已经讲过场面描写的相关知识,不妨领学生回顾一下场面描写的内容。《史记》中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不妨回顾《鸿门宴》中的场面以及场面里的人物。

3.在分析项羽的时候,势必会牵扯到虞姬、田父、赤泉侯、乌江亭长甚至是乌骓马,这些人和物应该怎样处理。

之后,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结合单元提示、课后习题及以往上课的经验,提出了整改方案:

1.把教学目标1中的“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改为“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梳理文意并勾画疑难语句”。

2.应该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场面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应该在场面中赏析项羽;

3.单元目标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不妨赏析一下场面里的其他形象,并掌握其他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

最后确定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加强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文言知识点,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梳理文意并勾画疑难语句。

2.了解场面描写的基本特点,结合三个场面中的情节,赏析主要人物项羽的形象,进而掌握场面描写的作用。

3.赏析场面里的其他形象,学习其他形象在文本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在场面中结合情节赏析项羽的形象。

3.学习其他形象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第二次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调整后的整体结构,再次进行备课(第二次备课)。主备教师下发备课资料。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略)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讨论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讲解知识点。并结合学习案预习部分,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在梳理知识点的前提下,翻译课文。

第三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案文本解读部分,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场面中赏析项羽形象并明确场面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第四课时:赏析文本中出现的其他形象,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目标,进入新课

2.找出其他形象,分析其作用

(1)请学生把组内找的形象写到黑板上。

(2)小组研究讨论这些次要人物的作用。

(3)请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4)讨论司马迁为什么写田父笔墨简省,写乌江亭长笔墨详尽?

预设:司马迁这样设置亭长的台词,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的愧疚和自大,揭示了项羽必死的命运,从而看出了项羽之死与天无关,而与人有关这一主题。田父的设置一样有此作用。

(5)除了这些次要人物,文章还有一个动物形象,就是乌骓马,请学生结合黑板上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乌骓马这一形象。

3.课堂小结

教案下发后,组内教师各抒己见,汇总问题如下:

1.增强可操作性,环节再清晰些,应该强调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

2.大部分学生对项羽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逐句翻译,所以翻译不必单独设立一个课时,理清情节即可。

3.既然要带学生分析其他人物的作用,就应该有课上针对训练和课后练习题。

之后提出整改意见:1.学案中只保留预习部分,删去文本解读部分;2.翻译课文不单独设课时;3.明确需要讲解的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整改教案如下:

《项羽之死》教案

第一课时:结合学案,疏通文意(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讲解学案时明确:

1.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举例:“函封之”和“函梁君臣之首”。)

2.定语后置句,将所有定语后置句的句子列到黑板上,找寻规律,并回顾必修教材中出现定语后置现象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并在黑板上明确规律。(标志词“之”“者”,出现形式:中心词+之+修饰词+者、中心词+之+修饰词、中心词+修饰词+者。)

第二课时:分析场面中的项羽。(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1.文本解读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为我们刻画了项羽的性格。请各小组找出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并概括在这些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给概括最到位最简明的小组加分。

(2)请各小组分析讨论每个场面中项羽的形象并做好记录,之后依次汇报组内成果,汇报后,如有不同,请其他小组补充,如观点一致,则下一小组继续汇报。(讨论时间5分钟,分析合理,事例准确,表达清晰加分。)

2.明确知识点

作者在塑造项羽的时候既有记叙,又有抒情。既写了项羽的活动,又写了许多其他人物的活动;既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又注意刻画细节,这样才使得项羽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作者并没有单一地只用一种手法,也没有只写一个人物,而是把人物放到大的场景中宏观刻画,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场面描写。(教师具体描述场面描写的特点。)

我们学习过的《鸿门宴》,其实也是在场面中塑造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运用场面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富、突出。《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如此,可见《史记》的一大亮点就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离不开其他人物的烘托,我们就在课下找一找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其他人物形象,并思考他们的作用。

3.作业:找出文本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找出文本中其他人物形象,并掌握场面描写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其他形象。

2.小组研究讨论这些次要人物的作用。请组内同学一个负责记录,其他负责思考,一个负责表达组内观点。(同学交流学习,时长5分钟。)

3.请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一组汇报,其他组补充,说出重复的东西扣分。)

教师提示并在白板上做标识,为板书做铺垫,明确“左右、美人、汉军”等词,渲染了悲凉或紧张的氛围;田父在推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思考:田父只说了一句话,项羽就听其而左,亭长的一段话,使原本想要东渡乌江的项羽笑了,再提“天之亡我”,不渡了。为什么?是项羽对亭长产生了怀疑,还是项羽原本不想渡江?如果不想渡,也不会有两次突围。那司马迁为什么要安排亭长说这样一番话呢?亭长怎样说,没准项羽就渡江了呢?

司马迁这样设置亭长的台词,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的愧疚和自大,从而揭示了项羽必死的命运,我们看到了“项羽之死与天无关,而与人有关” “非天之亡我,乃人亡”这一主题。田父的设置一样有此作用,即揭示主题。

除了这些次要人物,文章还有一个动物形象,就是乌骓马。教师让学生结合黑板上次要人物的作用,分析乌骓马这一形象。

师生在研习中掌握了场面中的项羽,也看到了为了塑造主要人物、烘托主题所设置的场面里的其他人物形象,并掌握了場面中其他形象的作用。这些都为日后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指明了方向。

4.讲解课堂训练并发放课后习题

第四课时:讲解随堂练习。

第三次备课时,大家分享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这样讲解有别于过去单一分析项羽形象,有效地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环节清晰紧凑,程度不同的班级侧重点有所不同。小组合作在个别班级体现得不好,可以在下一课再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我们所开展的同课同构活动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活动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并不意味着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课堂调动、学生评价、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有差异,这就使得课堂更具有个人魅力,教师并不只是宣讲,而是在现成教案的基础上想着如何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研讨、发现、解决并生成问题,使得教学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

2.引领教师评价反思

学年推行的“一课三备”模式和“同课同构”教学活动,已经推广到学校,教师们纷纷感叹,备课可以如此细化,可以有如此多的表现形式。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拟定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标准。听课教师依据评分细则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打分和评价。教师在比较中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评价与反思中迅速成长。

3.促进教研活动创新

“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活动极大促进了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找寻最佳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备课的质量,保证了课堂效果。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思考,融入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同课同构”的教学方式对我们现行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然而毕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班级与班级也存在很大差异,课堂生成又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教师不能止步,安于现状,要关注教育动态,结合学生情况不断钻研、创新并完善“同课同构”这一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同构项羽教案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立定跳远》教案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半张纸》教案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