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中学数学

2018-09-14 11:11马君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实际应用生活

马君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领孩子把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生活;数学问题;实际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领孩子把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帮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体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那么,如何在生活之中学数学呢?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现实,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把数学变成了应试训练,把教材变成了训练题库。学生虽然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可是一旦进入数学学习,就“与世隔绝”,就像一汪“无源之水”,看着美丽,却不知它的来龙去脉。因此,我们要“寻水之源”——教与生活联系的真实的数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思维过程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以兴趣为引领、以情境贯穿为主线,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1.新课引入的活动情境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总数,然后问学生:“记得住这么多数据吗?”继而引发同学们思考: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记忆这些数据,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这些数据?然后教师用计算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引出课题:大家知道这幅统计图叫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对于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了解?你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这个案例属于新课引入的教学活动情境设计,考虑到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以奥运会为活动情境引入主题,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来引入新知识。

2.新课学习的活动情境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五角星、剪刀、书本等实例引入课题,再用学具小棒摆出与实物一样大小的角,让数学知识不再枯燥,也不再神秘,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身边。

再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没来过咱们学校,他们特别想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作为小主人,你们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可以绘制一张学校的平面图来介绍我们的校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一起来绘制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先从我们最熟悉的东楼画起……”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把数学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巩固深化练习的活动情境

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的教学片段:

快乐商场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抽奖转盘由红、黄、绿3种颜色组成。如果你是商场这次活动的策划者,打算怎么设计这个转盘?如果你是一个顾客,你又想怎样设计这个转盘?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设计抽奖转盘。

这个为商场促销设计转盘的活动情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策划者和顾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在设计抽奖转盘时,策划者自然希望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顾客则希望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大,因此,学生必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运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去诠释自己的设计,真正达到了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1.从生活中来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具体性和引导性,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吸引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需要慢慢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形象直观地用生活实际证明数学问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效果也是最好的。例如,一年级关于圆柱的认识,有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用眼睛看一看圆柱是什么样的?(直观)然后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些是圆柱?(操作)再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实践)最后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推理)这样,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描述,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了学习,呈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知识就轻轻松松地融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当然,在教学中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相结合,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计数的体验和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尝试,数学学习正是帮助学生把实物的计数与抽象的符号运算建立起联系,产生自觉的“数学认识”。再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2.到生活中去

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既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又注重把数学概念、法则、定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如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后,我们设计了让每一个同学安排好一日学习生活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人人争做时间的主人,从而学会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考虑到学生小、书写能力弱的特点,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活动图片,任学生选择,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在应用中认识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只有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让数学产生质的飞跃,真正植入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所以,教师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動,让文本中的“静”数学变为生活中的“动”数学。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每当学完新课后,教师要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完《厘米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如测量手指、衣服、裤子等看得见的长度。孩子们运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石汉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5,(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4]周玉仁,杨文荣.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实际应用生活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