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诚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

2018-09-14 10:49郑秋月黄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信思想政治教育

郑秋月 黄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延续中从未中断过的“根”和“魂”。文章试图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诚信”切入,挖掘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汲取思想精华以更好实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誠信

一、传统文化中“诚信”之于“人之为人”的重要价值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诚信在历代先贤的阐释与强调中不断被推崇和弘扬。在传统文化中溯本追源,“诚”与“信”经历了分而用之到合二为一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庸》中对“诚”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孟子·离娄上》也强调:“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对“信”的记载则始见于《尚书》:“尔无不信,朕不食言。”《论语》中强调:“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以及后来“信”被列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诚”与“信”都蕴含着真实无妄、诚实不欺的含义,所以自战国中后期开始,人们逐渐将“诚信”二字作为一个词组合并使用。虽然只有二字,但“诚信”一词内涵丰富,可以由此推导出一条有机的价值链。

(一)诚信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在圣贤对“诚信”的诠释中强调,人们应该将诚信作为外在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要诚实守信,不欺人、不违诺,这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相处所应有的行为规范。《左传》有言:“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人靠诚实守信、聪明智慧、英勇果敢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没有诚信对于人来说是万万不行的。就好像牛车、马车没有木销子,还怎么行走呢?孔子通过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诚信作为人们外在行为规范的至关重要。《道德经》有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认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很少信守承诺,这是不合乎诚信的行为。墨子指出:“言不信者行不果。”说话不讲诚信的人,其行为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在立身成事过程中“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之维,为中国古代社会致力于营造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构筑伦理道德规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诚信是内在的道德自律

诚信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超越外在行为规范层次而为人们奠定具有心灵层面的内在精神价值。只有在人内心深处真正培养起既不是为遵守诚信以获得利益,也不是因惧怕违背诚信而受到惩罚的自觉向善的诚信品质,才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地从善去恶、真实无欺。所以“诚信”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是发自内心的“诚实不欺”。老子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质朴的语言,即便不精美华丽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常与“心”紧密相连,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自律。《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荀子》中讲道: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将“诚”与“信”视为人内在的心灵呈现,以自觉自省的内在道德情感忠于内心,“不欺人”、“不自欺”。

二、传统文化中“诚信”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育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大浪淘沙、去芜存菁后已将含蕴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宝贵财富赠予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诚信”可以说是保持着生命力和影响力认同度最高的、被人们普遍推崇的重要价值观念,必然会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提供有效的价值支撑和现实启迪。

(一)诚信是大学生学以成人的重要道德品质

诚信是传统文化中强调古人修身立业根本,也是仁人志士追求的高尚品格。在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精神追求和是非曲直评判标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乃是最基础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哺育和滋养学生的重要价值内容。习近平引用《大学》名言告诉广大青年学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一维,“诚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教会大学生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因为“人无信而不立”,失去诚信生命将黯然失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代圣贤的智慧,培养学生忠诚不欺、诚实守信、努力学习。

(二)诚信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对作为社会中的公民的道德规约。高校之于学生而言,是他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更是他们在毕业之后以何种状态迈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诚信”之于学生自身、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是整个社会公认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既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更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教育者要在引导学生个体培养“诚信”品质的同时,使学生逐渐提升与他人共事、在社会团体中“立信于己”“取信于人”的能力。

(三)诚信是大学生肩负国家使命的重要道德实践

加强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注重道德实践,将“诚信”品质在实际行动中予以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通过思想引领、价值评判、道德感召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之精髓传递给学生,并尽师者之责教育学生养大德成大业,通过道德实践担负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与使命。《左传》有言:“信,国之宝也。”诚信不但是为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互协调,对诚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道德实践准则传递给学生,有对诚信的一致认知,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将诚信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道德理想层面到道德实践层面加以落实。

三、传统文化之“诚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之责,通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学生是现实之需。传统文化之“诚信”蕴含着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培育诚实守信、真诚无欺的青年学子的重要养分,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来实现“诚信”教育。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品质

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应该通过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意识到“诚信”是人之为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主动认同与践行。教育者应该通过情感融通和事理说服来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品质的内在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以“诚信”作为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既是对他人的忠诚、守信,同时更是忠于自我的一种自觉道德自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不是灌输和强迫,而是启发和引导,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来推动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这样才会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诚信行为规范来加速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避害、金钱至上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和影响着学生“诚信”品质的坚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引导和启发的同时,需进一步通过建立相应规则制度等方式来有效抑制时有发生的道德失范、诚信失落,通过一定约束机制和治理手段来保障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和诚信行为践行。例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有如下规定:“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教学的方式将诚实守信作为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但归根结底,外在约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内在自养来实现诚信品质的养成。

(三)以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为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强调: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建设活动,引导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师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丰富的文化实践、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来实现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对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诚信”品质通过校园营造出的良好传统文化氛围进而提升其渗透力和影响力,学生可以通过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从学校、同学、教师身上真切体会到“诚信”的魅力,自觉在氛围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

參考文献:

[1]陶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传统文化根源[J].学术交流,2015(12).

[2]张立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6).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信思想政治教育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