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与音乐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2018-09-14 10:49马楠杨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高校

马楠 杨玲

摘要: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发祥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力量源泉。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与推动是其中应有之义。以哈尔滨为龙头的黑龙江音乐文化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产业发展,服务龙江地方,同时顺势而为,带动自身发展建设。文章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例,就高校培养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生产高质量音乐文化产品、增进国际化教育文化交流、共建创新型音乐文化产业等层面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音乐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音乐文化产业是在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兴起的,是文化产业中“艺术”这一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而逐渐成型的,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雏形期(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期(21世纪以来)。当前,随着数字音乐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产业正经历从发展期到转型期的蜕变。

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发祥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力量源泉,这种服务社会的文化职能不仅要体现在文化精神的传播层面,也应该体现在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与推动上。早在1996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概况》,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96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专任教师达160.2万人,如此庞大的规模与体量使大学调动起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乃至硬件优势,充分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就必然会构建起全新的开放型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是一个飞速发展、丰富庞杂、延展面大、交叉门类多的新兴产业体系,就黑龙江而言,已经在冰雪文化旅游产业、动漫文化产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正逐渐将音乐文化产业列为新的增长点。尤其是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授予国际“音乐之城”称号后,以哈尔滨为龙头的黑龙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在这其中,黑龙江的高校应该如何履行社会使命,助力产业发展,服务龙江地方,又该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顺势而为,拉动自身发展建设呢?本文以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藝术类院校——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例,就此进行分析。

一、针对专业需求,培养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

黑龙江省地处边疆,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方面来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近年来,黑龙江省人才大量流出,与省外人才引入形成巨大反差。在音乐文化领域,黑龙江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已遍布全国,蜚声海外,这一方面说明黑龙江人血脉中蕴含着艺术的基因,另一方面也说明黑龙江的机制、环境、平台还无法完全满足音乐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此,黑龙江省要加强自身“造血”,以省内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艺术类高校——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成立为契机,强化国内领先的音乐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以俄罗斯高水平音乐学院为主的对外合作办学,培养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领域的精英式人才。近几年,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建设运营了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群力)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艺术场馆,大庆等地市也不断加大文化艺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随之而来的,是对专业音乐艺术管理和运行人才的需求。为此,哈尔滨音乐学院已在艺术理论一级博士学科和硕士学科下设置艺术管理培养方向,未来,满足黑龙江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将成为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代表的省内各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的重要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在“造血”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输血”,健全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尤其是柔性人才引进机制,这方面,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代表的诸多黑龙江高校已经拿出政策,尤其是对待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以待遇条件留人,以发展空间留心,鼓励和引导音乐文化人才扎根黑土,干事创业。

二、根据市场导向,生产高质量音乐文化产品

文化消费属精神层面消费,一要看物质基础,二要看精神需求。好的音乐文化产品不仅要有高品质,传播正能量,还要符合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取向。黑龙江省音乐文化产业尤其是演艺产业并不缺乏精品。近年来,黑龙江省创编出品了大型原创音乐剧《嘎丽娅》、龙江剧《鲜儿》、现代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音乐剧《爱上邓丽君》等一批优秀剧目。尤其是由松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推出的大型原创音乐剧《蝶》,引领国内音乐剧四项第一,完成全球巡演,引发轰动效应,仅首演票房就超过150万元,成为我国音乐剧的经典。这说明,高雅艺术、传统艺术在黑龙江、哈尔滨拥有数量可期的受众群,而且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哈尔滨大剧院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成为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新的地标和符号,发挥了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凭借高规格的准入门槛、高品质的艺术享受、高水准的管理运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消除了建设之初人们对于高雅艺术小众化的担忧。哈尔滨大剧院的典型案例说明,音乐文化产业一方面要耐下心来培育本土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找准受众需求点和兴奋点,避免闭门造车、曲高和寡。在此方面,高校虽然不具备市场优势,但可以凭借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硬件优势,生产和传播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文化产品。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例,三年多来,其作为黑龙江省演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哈尔滨大剧院合作创办“周末下午茶”系列专场音乐会,与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合作创办“哈音时间”系列专场音乐会,主办“哈音周末”等系列专场音乐会,累计达200多场次,受众近10万人,广受社会欢迎。这说明,高校不仅可以实现与社会的文化资源共享,也可以生产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培养文化受众群。

三、凭借区位优势,增进国际化教育文化交流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文化资源,在中俄两国多层次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的高等教育与俄罗斯的合作交流由来已久,近年来层级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尤其是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与以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俄罗斯高水平音乐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为特色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填补了中俄艺术文化教育领域高层次合作平台的空白。哈尔滨音乐学院建立以来,不断加强全方位对俄合作办学,推进建立中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实施教学计划等教学合作机制,引进俄方高水平师资和融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先进教学模式,组建职业化的中俄联合室内乐团,下一步,更将建立本科毕业生赴俄攻读研究生合作机制,建立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中俄联合培养机制,完善短期留学和进修生教育制度,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中俄合作与交流体系。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推进对俄合作由经贸先行向全方位合作转变,教育文化交流合作被列为重点领域。国家发改委《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提出,要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文化交流基地,将文化拉动列为提升双边合作、落实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凭借哈尔滨音乐学院这一沟通的纽带,黑龙江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的联结将更加紧密,而以音乐这种“国际语言”为切入点,必将提升中俄双方人文交流的層次,增进双方情感上的共融,促进双方合作的互信,助推商贸等领域合作的提档升级,同时增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活力。

四、着眼长远发展,共建创新型音乐文化产业

目前,黑龙江省的音乐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产业发展潜力可期。高校在其中大有可为,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导向直接参与创作和经营音乐文化产品,又可以融入音乐文化产业链之中,如加入演艺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为建立完善的演艺市场体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打开突破口。在此方面,哈尔滨音乐学院已于2016年7月加入由93家会员单位共同组建的黑龙江省演艺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演艺人才培养、演艺企业孵化、产融基金集聚、演艺发展研究,进而助推黑龙江省文化演艺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良好的成长性和高附加值会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入,为了实现音乐文化相关行业聚集、音乐文化人力资源汇集和音乐文化产业服务集成,有必要集中优势,建设集音乐创作及演艺、音乐图书及音像制品编辑出版、乐器制造及研发、音乐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创意研发等于一体的音乐文化产业园。目前,我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65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但尚无专门音乐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园。为此,高校可以探索性开展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甚至中外合作,建立音乐文化产业园区、音乐文化创作研究基地、音乐文化产品研发中心等,或可利用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音乐文化产业模块,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孵化功能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效廉.黑龙江文化蓝皮书——2015年黑龙江文化发展报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6.

[2]乔榛.中国东北经济的增长生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4).

[3]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

[4]李忠日.市场经济背景下音乐文化产业培育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高校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