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构建德育大课堂

2018-09-13 11:16王静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公民教育学生成长

王静

摘 要:社会的责任,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作为未来社会的继承者,让孩子们从小拥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恰恰为我们实施品德教育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关键词:公民教育;德育课堂;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23-02

初次接触公民实践活动,我没有任何经验可谈,此时学习借鉴前人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可当实践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地反思调整工作思路,似乎更能事半功倍,因为没有什么比从实际出发更为重要的了。

一、在借鉴与探索之间酝酿思考

通过海选,我们班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小学生校车公交化”研究课题的活动帷幕。首先,我依照活动流程指南,将学生随机分成了网络调查组、实地考察组、快报阅读组、问卷调查组,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分工开始了不同类别的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这是一次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机会,但有的学生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想:在调查采访阶段,能不能让学生共同经历每一种调查方式,或者分组后各组轮换进行不同方法的调查?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渠道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能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的各个方面有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

我在51张卡片上分别写下了51个名字装在盒子里,又在黑板上写下了“网络查询、实地考查、问卷调查、采访走访”四个行动小组。然后,先用选举推荐的方法确立了四个小组长,再让小组长上台,轮流在卡片里抽他们的组员,之后,所有学生按照抽签的结果分组活动。一周后,再进行一次抽签,把所有的人员打乱,重新进行一轮调查活动。这样,进行了三轮后,多数孩子都尝试到了两种以上的调查方式,这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他们比较感兴趣或者比较擅长的,这样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更加翔实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探索实践

网络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习惯于上网查找资料,而对于进图书馆、翻阅报纸等方式,学生们感到很陌生了。的确,现代技术的应用方便、快捷,让孩子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但仅仅依靠网络,学生能够得到翔实、准确的资料吗?如果不能恰当地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技术资源,我们还很可能被技术所束缚。

因此,我认为,应用网络应当扬长避短,与其他的获取信息方式相结合。比如,本地的情况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自调查来了解,而外地的情况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在网络上查询就更加方便;一些大众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可以在网上找到参考,而表达必须十分准确的法规、条文等应该通过书籍、报刊或者采访专业人士的途径获得。

当进行到“政策与法规的分析”活动板块时,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网络,但还是遇到了问题。他们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输入的关键字是“法律”“法规”,结果搜索到的都是相关的新闻,找不到法规的原文。于是,我提醒学生应以《……法》《……条例》的形式输入。这下他们改变了关键字,果然成功了。可是网络的资料并不一定完全真实,还存在可信度的问题。同学们最后想到可以向专业律师求助,来验证法律条文的真实性。同时,孩子们还从图书馆和报纸上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占有量。

三、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迸发智慧

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走出了校门,走出了课堂,不亦乐乎地在分头行动着,而我在其中该做些什么呢?开始,我告诉学生,只要他们需要,我可以陪同他们一起去调查、一起去活动。可是过了两个星期,我就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了——各小组的活动安排往往有重叠,我跟谁去好呢?于是我提议,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自己完成工作,但可以聘请家长做辅导员。可是,这样的话,作为老师的我又在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老师。因此,在学生活动之前,我就应该对活动的情况有所预见,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调查的同时,我也应认真调查,对学生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迅速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予学生恰当地指导。而且,教师“准备”的量应该远远多于学生。

学生只是十岁的孩子,要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我们的建议”活动板块中,我让学生讨论、分析现有法规中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然后针对这些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然后通过班会的形式,把所有的意见进行汇总,再进行讨论,去粗存精,总结出他们的方案。

果然,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几个学生还为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争得面红耳赤。那到底怎样的方案既不违反国家宪法,又更加可行有效呢?在这之前我早已经去书店查找了相关的书籍,又在网上查看了国内、国外一些城市的先进做法,我发现还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然后,我再提醒孩子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后,大家分头去找需要的资料。孩子们通过比较,对自己提出的方案又进行了修订,尽管还略显稚嫩,但已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了。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孩子们的活动,但作为教师,也不能任由孩子们自由发挥,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适当引导,避免孩子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让他们少走弯路。学生的活动也需要教师的备课,教师准备的应该是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当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他们最没有头绪的时候,关键的一下点拨,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以能力和道德成长铸就精彩

以往,我们的品德教育重视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但这样的教育往往造就的是“知行不統一”的学生。这是因为学校的品德教育通常情况下只能考核学生的认知情况,却无法考量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否真正落实在了行动中。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道德素养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却并没有形成内心的认同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关注他们道德素养的形成,并力争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在“我们的行动”活动板块中,我指导孩子们分别向市长、市人大、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公交公司等部门写了信,说明了扬州市目前小学生上放学时段交通拥堵的严重状况,表达了他们迫切希望开通公交化校车的愿望,阐述了他们的众多建议。其中包括利用网络和媒体宣传实施校车公交化的优势,并呈交了他们规划的校车公交线路、设计的公交站台样图。他们还利用双休日走进社区,向广大市民发放倡议书,提出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还向育才小学、东关小学、梅岭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送发了倡议书,建议同学们学会独立出行,减少父母的接送负担,缓解道路的交通压力。同时,孩子们还走上街头进行了横幅签名活动,体验了当公交站台志愿者的感受。不久,孩子们果真收到了来自兄弟学校的回信。更令人惊喜的是,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孙永如主任批示了红头文件,随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开始了认真地调研及信息采集,积极为学生们的安全出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践证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德育的社会大课堂,是意义深远的生命教育。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小公民意识,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探索发现的活动过程里,孩子们已不再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成为了可以政府官员平等对话的公民,已经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出谋划策了。

参考文献:

[1]王宗红.思想品德课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15,(24).

[2]陈蕾.借力而行,打造品社教学的别样风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下品德与社会高年段的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2,(29).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公民教育学生成长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