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创造型”工作坊的研究与实践

2018-09-12 06:50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造型工作坊工程师

盛 湘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创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的探索性劳动,发明或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包括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都是创造的结果,创造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主行为。

1 概念

“全新创造型”工作坊(Total-Innovation Workshop),简称TIW,是针对那些无论过去,还是当下,都从未出现过的事物,但已捕捉到了发展前景,未来抑或是一个趋势,或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工作坊来探索该事物的方方面面。“全新创造型”工作坊是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

2 设计思路

“全新创造型”工作坊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如何引发出这个全新的事物,为后续的探究建立对话基础。之后,根据这个事物本身的性质,来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如果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以借鉴“问题解决型”工作坊的设计思路;如果是侧重一个新行业、岗位的发展,可以借鉴“经验萃取型”工作坊或“战略共创型”工作坊的设计思路。下面分别以两个实例来具体解析这两种设计思路:

2.1 实例一:“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坊

该工作坊是嵌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军专家高级研讨班”培训项目中实施的,共有23名高级专家和企业首席专家参加了此次工作坊,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坊。

(1)背景

科技创新团队本身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大到企业、研究院所,小到车间,甚至项目部,打造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组织发展的一项使命。中国石化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石化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十三五”期间更有大量核心技术急需攻关,组织发展需求极为迫切。中国石化领军专家,层次高、业务精,站在行业尖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扎根企业,推动着各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是中国石化科技创新的领头人和开拓者。从中国石化领军专家的履职要求也可以看到,技术引领与智库作用的发挥更是他们义不容辞的岗位职责。但如何持续提升他们的能力、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传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领军专家们在访谈中多次提到,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本企业的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视野难免受到局限,思维模式容易固化。因此,跨系统、跨企业甚至跨界的学习和交流非常有必要。同时,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学术交流、对话和研究平台,对业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智库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综上所述,搭建高效协同的集团公司级科技创新团队有利于组织推进和个体发展,也会是中国石化开展大型科技攻关的一种有效手段。

(2)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坊的目标就是探讨如何组建这样一个团队,包括解决重大项目的立项跟进、人员管理、薪酬待遇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工作坊的设计采取了全新事物引出+“问题解决型”工作坊(图1):第一步,团建体验。团建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出集团公司级创新性团队应当具有的核心要素。体验活动是通往真实情境的载体,其设计一定既要暗藏着未来的工作模式,又能充分反映出当下的工作状态;第二步,从体验活动本身,深刻感悟在集团公司这个大平台上建立一支科技创新团队应当具备哪些核心要素,这样一个团队都有着哪些特质?第三步,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核心要素进行知识输入,以便提高后续的探究和输出质量;第四步,深刻反思在现阶段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围绕那些核心要素和特质进行比对,找出差距;之后,清晰界定问题,深刻剖析问题,直至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输入高质量解决方案。从第四步开始都是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工作坊设计思路(《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图1 “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坊设计思路

2.2 实例二:“中国石化压力评价工程师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工作坊

该工作坊是嵌入在“随钻压力评价体系建设行动学习项目”中实施的。共20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各录井公司的首席专家、副总师和优秀地质工程师参与了该工作坊(以下简称“压力评价工程师”工作坊)。

(1)背景

随钻地层压力预监测在国际上被视作一项高端服务技术。国外在海上和高温高压钻井中,已经将随钻地层压力评价工程师作为必备岗位,并在招标中单独提出。中国石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岗位与技术,曾多次与国际市场失之交臂,而诸如斯伦贝谢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培训证书,却在国际招投标合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石化2017年在国内率先启动了随钻地层压力评价工程师培训。此次培训不仅要培养中国石化的首批随钻压力评价工程师,拓展行业发展空间,提升中国石化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肩负着建立中国石化随钻压力评价工程师的知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岗位资质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任。据调研,目前国内外在随钻过程中,压力评价这项工作虽然存在,但至今尚未建立国际行业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设置。但是面对大量的钻井和海上勘探需求,单纯靠后方专家的压力评价支持已经难以维系,单靠经验也很难提升队伍竞争力,需要大量经过训练的工程师在现场进行专业的服务支撑。同时,从勘探开发风险控制、国外市场开拓、标准化安全控制角度,也非常有必要探索压力风险控制和责任固化机制,将复杂的压力随钻评价技术标准化,实现岗位固化,更大范围内提高钻井效率和安全。但是如何实施人才培养、如何进行岗位认证、如何界定岗位职责、如何评价服务标准都是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都是未知的,这必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创造过程”。

(2)设计思路

“压力评价工程师”创新工作坊在很大意义上扮演了顶层设计的角色,通过工作坊深度探索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全新岗位,规划其未来发展方向,厘清岗位职责(图2),工作坊采用了全新事物引出+“经验萃取型”工作坊+“战略共创型”工作坊的设计思路,共分为五步:

第一步,导入压力评价工程师的岗位需求。区别于上一个案例,此次新事物的引出采取了真实案例的介入。案例详细展示了中国石化与国际石油公司的一次海外合作,尤其是对方在合同中明确提出需要我方聘请斯伦贝谢公司有相关资质的压力评价工程师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预监测的要求,我方迫于无奈下的选择,最终解决办法,呈现出的结果,以及中国石化高层领导对此事的关注、评论和提出的要求。案例的亲历人对真实事件的还原,给大家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压力评价工程师岗位”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让大家重新认识过去长期从事的压力评价工作,引发对压力评价工程师岗位的思考和向往。

紧接着,对标国际公司。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无论是石油公司还是服务公司也正努力把这个工作形成标准化作业岗位(Pore Pressure Engineer,PPE),并专职化。比如,斯伦贝谢(SLB)称“孔隙压力工程师”,贝克休斯(Baker Hughes)称“实时地质力学/孔隙压力专家”,雪弗龙(Chevron)称“孔隙压力专家”,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称“高级孔隙压力技术专家”。上述国外大公司也对该岗位从官方做出明确的职位描述、职位详情、关键职责以及任职要求,在钻前地质设计、过程监控和钻后评价各个环节都尤其强调对压力风险予以控制。通过真实资料的展示,让大家再次看到国际上对压力过程评价给予的充分重视,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增强大家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二步,依据现场经验,对压力评价钻前、钻后涉及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借鉴“经验萃取型”工作坊中“知识管理”工作坊的设计思路(《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之后,提出战略方向、明晰发展愿景、细化具体目标,最终输出行动计划,可参考“战略共创式”工作坊设计思路(《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3 设计要点

图2 “压力评价工程师”工作坊设计思路

与其他三种类型的工作坊不同,“全新创造型”工作坊既需要引发新事物,又需要把新事物创造得更加丰满。由于人们往往对新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所以相比较而言,“全新创造型”工作坊在过程中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工作坊的初期主题往往不够鲜明具体,对目标和输出结果的意图也比较模糊。所以文章开始就强调“全新创造型”工作坊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如何引发新事物,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参与者对新事物的认知,增强参与者对工作坊的意图感。上述两个教学实例无论是体验式活动还是运用真实案例导入新事物,都是创设情境的极好设计,让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能够看到、能够感知到、能够想象到,最终带来思考。新事物的引出自然流畅,却带着一种发展的必然性,甚至如“压力评价工程师”工作坊,还带着时代的紧迫性。

其次,建议适时给予参与者创造新事物所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这一点也有别于其他三类工作坊,其他三类工作坊更加着眼于当下团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团队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不同时期对团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团队的智慧凝聚起来、脑力激荡起来、经验链接起来,以促成高质量的共识。在“全新创造型”工作坊中,新生事物的引出过程,通常会使参与者对新事物的进一步了解有较明确的需求导向,而参与者拥有的多为类似的经验,如果能对新事物做针对性的知识输入,会有效促进参与者已有经验与新理论、新态势发生链接,激发创造灵感。比如,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创新性团队核心要素的相关知识输入、国际各大公司对压力评价工程师岗位的界定和理解,都对后续的探究起到了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第三, “全新创造型”工作坊的参与者也需要有相关的经验、类似的经历。与具有创新的驱动力和创新思维一样,经验和经历也是创造需要的潜质,不可或缺,经验和经历可以帮助参与者从过去和当下的体验中发现问题,找寻思路,更有效地开展对话,发生深度思考,在继承中持续创新和创造。与其他三类工作坊不同的是,“全新创造型”工作坊的参与者最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创新工作坊是围绕组织战略转型期“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真实需求而开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新创造型”工作坊是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上述两个教学实例,无论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的打造,还是压力评价工程师的培养,无不是新时期下的战略发展的新趋势,参与者在集团层面、在行业领域也都具有较高的威望和说服力,这对工作坊高质量的产出起到了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创造型工作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