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急性肺损伤的一种,其发病原因较多,以间接肺损伤较为多见[1]。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的护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特此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的50例ARDS重症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25例ARDS患者,康复组:男18例,女7例;年龄56~92岁,平均(66.17±4.13)岁;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9~94岁,平均(66.25±4.4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分析价值。
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相关对症治疗,一般护理措施为: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各项参数指标评估患者呼吸衰竭改善程度调节呼吸机参数设置,每日评估撤机的指征。2、气道护理,气道湿化,使用多频振动治疗仪予患者穴位振动排痰,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治疗后5~10分钟予吸痰。3、尽量减少镇静药的使用,每日唤醒。维持患者血容量、给予患者呼吸支持等治疗。4、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予双下肢气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5、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定时回抽胃残留,防止误吸。
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 。1、病人循环较稳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控制的情况下,暂停阵痛镇静药物使用,给予低潮气量、高PEEP,间断性肺复张,潮气量4~6mL/kg,PEEP10~15cmH2O, 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严密观察病人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氧合指数,出现缺氧加重情况需及时终止,调整呼吸机参数。每日给予被动的肢体活动及肌肉按摩,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2、病人循环稳定,神志未恢复的情况下,给予6~10cmH2O水平的PEEP,调节潮气量6~8mL/kg,在被动肢体活动及肌肉按摩的基础上,练习高坐位(60°~90°),每次15分钟,每日2次。3、病人循环稳定,神志恢复的情况下,间断脱机,行四肢抬高肌力训练,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带机床边坐起,从2分钟逐渐增加,以病人耐受不觉乏力为宜。当病人出现心率<50次/分,或>120次/分,SBP>170mmhg或者SBP<90mmhg,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或者患者出现人机对立,呼吸急促,痛苦面容时立即暂停活动。治疗以患者入室为起点,患者出院或转出为终点。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呼吸机使用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小湿啰音消失,X线显示肺部正常;②有效:患者呼吸功能有所改善,小湿啰音减轻;③无效:患者症状未见改善。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本次研究中,以SPSS16.0完成ARDS重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效果和并发症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患者恢复情况选择t检验以(x
±s)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显著。
康复组(98.36%)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5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较[n(%)]
康复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n(%)]
康复组出现细菌性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对照组出现细菌性感染2例,吸入性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各1例,伤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康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较大差异性(x2=9.2424,P<0.05)。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将患者按照病情治疗的阶段分为三种情况,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之初就对患者并发症做到有效的预防,且适当的康复锻炼也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力,从而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康复时间。本文结果显示,康复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患者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给予ARDS重症病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可明显提高临床效果、缩短回复时间,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