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红
(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 常熟 215500)
本文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4例慢性心衰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病患开展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4例慢性心衰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实验检查,患者确诊,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布的关于该疾病临床诊断标准[1-2]。其中男病患69例,女病患45例。年龄区间为52.15-77.85岁。平均年龄为(63.58±1.47)岁。
心功能分级情况:I级 39例,II级55 例,III级20 例。
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 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22例,扩张性心脏病 29例,冠心病 55例。受试者知晓实验过程,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按照护理方式,将病患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均衡性(P>0.05).
对照组入院后,接受常规护理[3]。以此为基础,观察组病患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详细为:病患入院后,护士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迎接病患,让患者感到关怀和体贴。获取病患的信任。安排病患到舒适病房中修养,保证环境适宜[4]。温度以及湿度调节到最佳状态。每天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主动为病患介绍院内医资力量以及治疗设备、环境。耐心对病患讲解与慢性心衰相关的知识。认真回答病患所提出的问题。
增加与病患沟通次数,消除其内心不良心理。纠正病患对疾病错误认知和行为,及时对病患开展科学化指导。学会共情病患,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为病患播放舒缓背景音乐,全面缓解其内心不良情绪。干预时间为2个月,后分析临床效果。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情况(x±s)
对照组SAS以及SDS分数分别为(5 7.2 8±3.2 5)(55.2 9±3.3 6),观察组为(42.15±1.21)(41.28±2.04),P<0.05.
对照组BNP以及LVEF分别为(615.25±203.28)ng/L(44.28±4.28)%,观察组为(442.26±188.39)ng/L(53.26±6.08)%,P<0.05.
现如今,我国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躯体疾病和情绪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相比,慢性心衰的病程时间长,疾病长久不愈。病患在反复治疗中,内心积压了较多不良情绪,极易丧失治疗信心[5-6]。另外,长期紧张心绪下,机体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量上升,血小板活性增加,继而加重心力衰竭病情。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对观察组病患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成效。为病患提供温馨的治疗环境,入院后开展健康知识宣教,播放舒缓音乐,让病患放松心情。鼓励病患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学会转移自身注意力。同时为病患寻找社会支持。劝说病患家属配合护理工作,为病患创造一个积极的人文环境,达到心理满足之目的。
指导病患科学调节自身情绪,鼓励病患说出内心想法,后帮助病患分析,真正的了解以及关心病患。
本实验指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内心负性情绪改善以及干预后SF-36各项因子改善情况明显更好,P<0.05.由此可见,对于慢性心衰病患,对其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提升生活质量,增加心功能,消除不良心理。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