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宏杰
【摘 要】物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借助于物理的概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能更好地揭露物理现象自身的规律和本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学难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绝大多数原因是部分学生没能弄清楚物理的概念。所以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法的论述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物理 概念教学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082
素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关于改革的话题层出不穷,对比新、旧教材,不难看出新教材在课堂引入和实验部分增加了大量篇幅。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类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像,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联系日常生活现象,初步建立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绝不是哪位高明的物理学家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以大量的日常生活现象和物理事实为基础,经过人们头脑的加工而形成的。
例如,新高一第一章力的概念这样建立就比较好,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一些生活现象:人推车,牛拉犁,人提水桶,书压桌面,磁铁吸引铁钉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千差万别、各式各样,但是,如果忽略现象中的一些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每种现象中至少都包括两个物体,而且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正在施加推、拉、提、压、吸等动作,这些动作可以称为“作用”。人、牛、书、地球、磁铁等可以抽象概括为施加作用的物体,而车、犁、水桶、桌面、铁钉可以抽象概括为受到作用的物体,这样我们就可以丢开这些物体之间动作的具体形式,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或者说,“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人推车向前,车必推人向后;牛向前拉犁,犁必向后拉牛;人提水桶向上,水桶必拉手向下;书向下压桌面,桌面必给书以向上的支持,这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于是,我们就可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且初步认识到“力就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引導学生自己感受与定义概念
通过进一步的情景创设,学生的主观能力开始得到提升,进而能感受到第一层是指代运动物体的速度,第二层是指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第三层是指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使学生对加速度有具体的了解。在加速度方面如何通过具体的物理图景进行解释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讲解深化学生的知识认识能力,A车在2秒的时间内原有的速度开始由10m/s变为15m/s,它的加速度是多大呢?B车能在3秒的时间内速度由原来的10m/s变为2.5m/s,它具有的加速度应该是多大?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然后让他们能自主的认识到加速度若只有大小还是不能说明具体的问题,要说明具体的问题需要有另外一个因素进行影响,这个因素是指代加速度的方向,学生此刻才能恍然大悟,也有着豁然开朗之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能让学生对这一情况有着深刻的认知与了解,先要经过一段教学引导才能完成。心理研究中曾明确的说明,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知识,能更加长久地掌握,也能更加持久地认知。学生能对概念有感性认知以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感性材料认知事物,对事物进行理解和概括,使其能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恰当的定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物理素质,也能更好地掌握到物理的学习方法,能在数学知识的引领下,获得更多的概念定义,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归纳能力。
四、注意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连接,进一步强化概念
高中教师应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在高中力学教材一开始就谈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像人推车前进,这样一个物理过程,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的结论是: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给车施加了力的作用,车反过来对人也施加了力的作用,若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却成了受力物体,而车则成了施力物体。学生这种错误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与他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初中已形成的力的初步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消除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这些消极影响,更好地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这一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内化。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但是教学有其自身的方法。物理概念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方法引入在概念不同、教学方法不同的前提下,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在不同概念特点的呈现中,选用固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理解度进一步深化,能更好地把握住概念的实质,进而能为概念的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珊.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梁汉杰.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