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维康 谢利君 吴铁军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多种文化、初学英语年龄偏高、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相对较复杂。文章从人文素养的维度出发,提出了树立健康的文化观、开展西方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158-04
Abstr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has been a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personnel of the 21st centur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CC. However, the ICC teach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more complicated in that they have to cope with more cultures, start learning English at a higher age level and are lack of English-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ed form the dimens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put forward an ICC teaching model of building up wholesome cultural view, teaching reading of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and setting up favor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syst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humanistic quality
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1]。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与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然而,该要求只是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没有明确界定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没有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
虽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学習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3],并且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4-8],但是1. 高校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教学和跨文化英语教学仍然了解不够[9];2. 绝大部分文献的研究对象是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很少有研究者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特殊性;3. 鲜有学者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探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因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出发,试图从人文素养的维度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研究现状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就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Spitzberg(2000:357)认为,广义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某一行为在特定语境中是恰当、有效的的这种印象。文秋芳(Wen,2004:175)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跨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对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变通能力组成;与文秋芳不同,杨盈、庄恩平(2007:16)把跨文化能力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这样有利于将我们的观念从语言交际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看到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都承认,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13]。本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换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14]。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需要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首先,跨文化交际是个体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态度、情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15],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15,16],如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好奇,对于不同文化的开放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偏见与思维定式往往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17]。其次,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2,15,
16,18],它不仅包括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知识[16]。最后,从实际行为层面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变通能力、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调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在异语文化环境中的做事能力等等。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新要求,国内学者就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的来看,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19-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5][8][22-24]、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4]三个方面。在培养体系方面,张卫东、杨莉(2012)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实践交流三个维度建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该体系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可行性。顾晓乐(2017)提出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型,认为理论模型是实践模型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型是理论模型的教学转化机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提供了系统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培养路径来看,刘学惠(2003)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注重学生主观参与的隐性文化学习路径,学习者要完成从单一文化人向双向文化人的过渡,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主观认识与亲身体验[22]。刘正光(2016)认为隐喻能力构成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基础,提出了隐喻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严峰(2017)、吴铁军(2017)分别从文化差异入手,基于文化互动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新路径。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来看,高一虹(2002)认为文化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与反思,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宽容态度。
虽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模式、路径、内容等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鲜有学者考虑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殊性。因此,本文试图从人文素养的维度出发,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特殊性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多种文化、初学英语年龄偏高、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等因素,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相对较复杂。
(一)多元文化性
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因此,与汉族学生相比,自幼生活在本民族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多重任务,不仅面临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还面临着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摩擦,从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融入汉族文化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多重任务,这种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性[25]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初学英语年龄偏高
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还有自己的文字。一般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外语前都已掌握了母语以及作为二语的汉语,因此英语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习者来说是三语(Third Language),这就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学习任务;另外,吕万英,罗虹(2012)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初学英语的年龄偏高,调查对象的初学英语平均年龄为12.5岁。根据“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十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初学英语的年龄已经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更加具有挑战性,英语成绩往往不理想,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也相对复杂。
(三)英语学习環境缺失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偏远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区等等。与中、东部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外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外语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可供少数民族学生利用的英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接触英语本族语者的机会较少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复杂性,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外语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具备的人文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内在的品质,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以及组成要素来看,人文素养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的特性来看,人文素养是学习者实现文化认同、提升英语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将人文素养内容融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构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取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其文化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从而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健康的文化观
文化观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的基本的、稳定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与冲突日渐增多。鉴于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面临着多种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汉文化、西方文化等等。然而,民族本土文化大多是民族成员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知识与经验,与西方文化相比,缺少现代要素,较为朴素,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形成贬低民族文化、抬高西方文化的心理转变,或者是因民族主义而形成的对民族文化的夸大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态度等[27]。所以,提升学习者人文素养,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从树立健康的文化观开始。一方面,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即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源泉和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因此,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是少数名族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西方文化。蔡元培先生曾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比拟他的“兼容并包”文化观,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所长,西方文化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对科学、理性的崇尚、对个人发展的追求等等。然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产生排斥态度,甚至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等,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他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西方文学经典阅读教学
经典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结晶。西方文学经典往往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等,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可以说,文学经典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者可以窥见不同文化的特征,拓展自身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从而弥补因英语学习环境缺失而对西方文化感到陌生的不足,树立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教学,首先要激发学习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上升为“悦读”。教师应循序渐进,从介绍一些脉络清晰、语言简洁的文学作品开始,逐步培养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文学经典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千百年,原因之一便是其内容深厚、充满哲理,因此学习者在阅读时要能够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而不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最后,开展对比阅读,对比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角度、一种视野;教师可以选择学习者熟知的中国作家,结合其文学思想、表现法等,来探索西方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而将学生原本不熟悉的西方文学作品与其熟悉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学习西方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体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影响与熏陶对人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学家 Spolsky(1989:102)认为,“不管语言学习者的背景是什么,包括他们的资质、语言习得机制、态度、已获得的知识,以及过去接触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所学语言的接触量和内容”,因此,创设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 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 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在开发情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主要有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话剧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报纸、学术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建设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网络英语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去感知、体验和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生接触、了解他文化的重要途径。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提供平台。
四、结束语
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多种文化、初学英语年龄偏高、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等因素,针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就显得相对复杂。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需要明确其差异,然后再通过树立健康的文化观、开展西方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体系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史興松.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 2014(6):79-8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2.
[5]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34-37.
[6]黄文红.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1):51-59.
[7]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7.
[8]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21-125.
[9]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03):106-111.
[10]Spitzberg B.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Samovar L A & Porter R E(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9th Ed.)[C].Belmo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375-387.
[11]Wen Q. 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In Tam K & Weiss T (eds.). English and 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C].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169-180.
[12]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 2007(4):13-21.
[13]Perry L & Southwell L.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 Models and approache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11,22(6):453-466.
[14]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15]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1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 2013(6):2-9.
[17]Allport, G. The Nature of Prejudice[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9.
[18]Lustig M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5th 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9]衛玲.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18-124.
[20]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2(2):8-17.
[21]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1):79-89.
[2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3]严峰.贵州省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7(6):235-239.
[24]吴铁军,谢利君,丁燕.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基于文化互动维度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245-250.
[25]苏岚.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多元文化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 2017(6):239-244.
[26]吕万英,罗虹.少数民族外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71-176.
[27]杨森.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跨文化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6(5):233-237.
[28]Spolsky Bernard.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The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