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玺
摘要:[目的/意义]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已经迈入第15年,基地数量达到79个,成为建设首都新型智库的重要抓手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基地提质增效,发挥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借鉴与示范作用,在2018年暑期前后对其开展了深入调研。[方法/过程]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结果/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总结归纳了研究基地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显著成效、经验启示、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建设发展的思路意见。本文对新型智库特别是类型相近的高校智库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智库 北京市社科研究基地 智库研究
分类号:C289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5.12
1 引言
历经15年探索实践,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成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出新型智库作用,并对类似智库的建设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為了回答这些问题,对研究基地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2 基本情况及成效
2.1 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国可以作为智库的传统科研机构数量不多,新型智库建设近年才火热开展起来,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起步比较早。2004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市教委依托首都地区高校建设了第一批17个研究基地,至今已有79个。总体上看,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起步早,数量规模大,不论从决策咨询功能水平上还是从社会效益影响上都已经被广泛认可,特别是研究基地的原则方向与建设内容高度符合中央关于建设新型智库的意见要求,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出了积极探索及示范带动作用。
研究基地建设始终围绕着“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资料信息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1]的总体目标思路,在研究基地设立、考核、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以全方位服务推动科学化管理,努力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智库。主要有4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依循首都科学发展需求,科学论证,严格审核,规范设立。拟设立研究基地的单位依据自身优势,结合首都改革发展重点领域需求选择主攻方向。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作为研究基地的主管方,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对申报机构的学科优势、学术队伍、建设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科研条件等情况进行初审,然后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论证合格的,批准成立并授牌。主管方与研究基地签订建设任务书,作为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和评估验收的基本依据。
二是分类、分级、分工确权管理。实行“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高校、研究基地三级管理……基地负责人(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分工负责基地日常工作制度……设立学术委员会,……本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2]。基于北京市委对社科研究基地工作的肯定与支持,2012年9月北京市编办专门批复市社科规划办设立研究基地工作处,增加一个正处级部门4人编制。
三是实行定期评估验收,动态综合管理。按照《建设任务书》“实行‘定期评估、达标保留、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研究基地建设每三年为一个周期”[2]。采取专家组“结构性量化打分”的评估验收方式,《评分表》包括研究方向与发展潜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研究水平与贡献、运行与管理等5项A类指标以及20项B类指标。验收结果优秀、合格的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基本合格的限期整改,不合格的摘牌;对优秀的研究基地(优秀率控制在30%以内),在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上给予倾斜。已经逐年开展了11轮次评估验收,近两年有6个研究基地摘牌。
四是主管方对研究基地建设直接投入。主要是资助建设经费、设立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等。2015年以来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资助的研究基地课题资金年度预算均在1,500万元上下,年均立项170项左右(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青年项目8万元),通过高层级项目立项研究带动了研究基地科研能力提升。要求并支持各研究基地编辑出版《年度报告》,2013年起每年评审一批年度报告项目设立为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推动研究基地成果深度转化。2017年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智库报告系列丛书》首批10本蓝皮书,并滚动3年进行支持。市教委始终每年固定给予新增或评估为优秀的研究基地运行经费30万元,给予评估为良好、合格的经费20万元。
2.2 总体成效
截至本次调研,研究基地各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用如下6个方面累计的统计来表述。
一是承接各类研究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彰显出研究基地作为新型智库的核心竞争能力。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528项,其中,国家级1,397项,省部级5,228项,横向项目4,996项,自设项目3,907项。仅2015年至今的3年中,承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675项(经费6,154.7万元),平均每个研究基地近9项。
二是科研成果丰硕,水平持续提升。共出版专著5,010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112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95项。
三是重视成果转化应用,智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向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提交成果中,撰写咨询报告4,950部,出版年度报告175部。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833项,被实际部门采纳2,912项。
四是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丰富,影响广泛。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070次、国际性学术会议729次,讲学3,648人次。推动了研究基地最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传播,有力促进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了研究基地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是汇聚高精尖人才,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组建创新团队,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目前,研究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共计3,002人,其中,正高职、副高职、博士分别达1,460人、1,019人、2,354人。研究基地及依托机构累计培养博士1,408人、硕士6,618人。
六是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经费累计123,548万元。其中,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各类专项经费投入80,306万元,占65%;依托单位配套经费17,296万元,占14%;自筹经费25,946万元,占21%,自筹能力不断增强。各研究基地网站、网页、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不同程度得到加强。
近年来,研究基地工作多次被列入北京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多家社会媒体先后对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给予了积极的宣传报道。2011年8月,时任全国社科规划工作办公室主要领导批示“北京的研究基地办得有特色、有创新,有利于汇聚人才,多出成果,值得推广”。2015年初,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批示“市社科研究基地在智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十年努力,成绩斐然”。2016、2017年,先后有18个研究基地入选了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共同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获得2018年5月发布的“2017 CTTI-BAP智库最佳实践案例”最佳管理奖一二等奖,荣幸之至。
3 经验与启示
在研究基地建设中不断研究探索,找寻规律,创造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和启示,主要有6个方面。
3.1 依据优势学科与人才资源找准目标定位是首要前提
“走总体定位清晰、学科主攻方向明确、研究目标不断深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对接学术前沿,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逐步构筑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的行业性研究中心”[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建设了十几年,孵化出“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以北京市经济社会政策发展研究基地、CBD发展研究基地为基本架构,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孵化出“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这两个研究院入选了第一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单位,显示出研究基地培育孵化首都高端智库的功能作用。
3.2 圍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各研究基地瞄准北京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4]。不仅使研究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高,更有效拓宽了研究基地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使研究基地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紧紧抓住首都改革发展的需求培育智库产品,一批年度报告逐步确立了在本领域内的权威影响力。2018年8月揭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皮书奖”中,相关研究基地的年度报告分别荣获一二等奖,4部研究基地年度报告蓝皮书入选“2017年版皮书综合评价TOP100”。
3.3 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
严格实施《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管理细则》以及各研究基地的管理制度,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与开放性管理上不断进步。一些研究基地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实行机构人员开放流动、合同聘任管理、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等运行机制,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通过竞争走进研究基地。
3.4 大咖领衔、结构合理的团队是基础
研究基地不能走传统体制的老路,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精神,打破体制边界,加强横向合作,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精干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协作的开放性平台,为重大课题的持续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5]。
3.5 科学严格的评估验收是研究基地建设的助推器
主管方把《专家组验收反馈意见》个性化地向各研究基地书面反馈,研究基地进一步查找问题,调整与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将反馈意见的消化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建设期验收的考察内容,有效督促了研究基地进行整改与提升。
3.6 搭建宣传推介的桥梁纽带平台,广泛提升研究基地与研究成果的美誉度、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内外智库建设管理的重要会议、活动,广泛深入推介智库产品,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与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等自有宣传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对优秀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进行宣传推介。
另外,主办单位对研究基地作为新型智库的高度重视,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4 问题与建设思路
4.1 存在的问题
北京社科研究基地成长15年,为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梳理发现,成功的做法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不足,是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体两面,两相对照,可以领悟得更加透彻。
4.1.1 关于研究领域与主攻方向的问题 优秀研究基地有明确、稳定的研究领域与主攻方向,能够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学术前沿,不断动态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构筑学术高地。相反,个别研究基地研究领域比较宽泛,主攻方向不清晰不聚焦,特色不够鲜明;个别研究基地在功能定位上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定位区别没有厘清,在职能与属性上过度重叠,失去了建设研究基地的目的意义;个别研究基地因为首席专家、基地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的调整,就轻易改变原定的主攻方向,某种程度上因人设事,造成研究方向不稳定,发散甚至凌乱,这样的研究基地特色不鲜明,优势难以突出。一些研究基地持续跟踪某一方向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度挖掘研究的耐心和韧性不够,发力分散,研究成果与主攻方向的关联度、显示度不够强。
4.1.2 关于发挥新型智库功能作用的问题 多出及时、对路、有用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好智库的咨政功能,是新时期研究基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有两个方面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智库功能的发挥。一是问题意识不强烈。有的研究基地不善于分析和追踪当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与社会的重大关切,存在“自弹自唱”的现象,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不良。当然,我们也鼓励学者“坐冷板凳”,但是前提是要在主攻方向上瞄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储备性的研究,为预期的成果应用打好基础;二是供需对接的渠道与机制不畅通,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客观上看,有些党政决策部门缺乏向社会及智库发布研究课题需求的积极性与习惯;研究基地有时候是为了完成科研考核而做课题研究,在转化应用上热情不够高,也不善于甚至不屑于主动走上门寻求支持与提供咨询成果。
4.1.3 关于创造研究基地品牌的问题 研究基地的研究与学术活动要追求专而精,摒弃大而全,才能够促进品牌的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系列年度报告、年会和论坛等,是研究基地彰显品牌的拳头产品。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活动过程中突出基地的标注标识,提高研究基地及其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也是推动树立研究基地品牌的有效途径。没有过硬的品牌,智库的形象就无从建立。部分研究基地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行业美誉度、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应该说是相关研究基地最大的短板。
4.1.4 关于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问题 优秀研究基地通过团队跨界组合、项目开放研究、跨校跨国合作、组建高端学术委员会等方式,推进形成多种联结形态的强大的开放式团队,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部分研究基地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队伍人员结构、梯次搭配不甚合理,致使研究基地的发展跌宕起伏。有的骨干核心团队需要加强,专职研究人员较少,研究成果过于集中于少数专家;有的团队后续骨干人才承接不上。二是有的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真正起到对研究基地发展与研究项目的统筹、策划、指导和把关作用。三是项目设置上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项目研究中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团队协作,“单兵作战”现象比较突出。四是有的骨干研究团队、学术委员会、研究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4.1.5 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问题 有些主办和依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高,研究基地建设没有切实纳入本单位的整体科研规划,在经费人员、技术支撑、国际交流合作等保障条件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量身制定配套管理制度,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少数研究基地与依托单位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对外开放的主体资格不足、地位不高、能动性不强,研究基地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4.1.6 关于总体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主办单位以及研究基地自身抓工作力度、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基地的发展始终不平衡。大致上,第一批研究基地大多数基础扎实且发展健康,近幾年新建的研究基地中多数起点高、势头猛。有一批建立年份处于中间的研究基地出现不温不火的状况,创业创新的热情没有当初那么足了,需要上下内外共同激发其活力,促进大家一并争先创优。
另外,一些研究基地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在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等,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4.2 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思路
近年来,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地等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与目标任务。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正经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进入了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管理上的深化。下一步“守正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是:坚持正确导向,全面发挥优势,努力补足短板,加大扶优舍劣。以创新谋提升,以激励促效益,以评估保质量,以争优促发展。
4.2.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自身目标定位,突出发挥好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的智库功能,不能为了学术而研究,必须要突出问题意识,为了实践应用做研究。要时刻关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凝练主攻方向,突出问题意识,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和做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要重点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深入落实北京城市详细规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服务决策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当前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在第一时间拿出管用的研究成果为决策服务;一手做好基础性研究,既立足于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整理,开展旨在获取新认知、新原理的‘十年磨一剑式研究,又不限于一地一区,而看大势、谋大势,提前准备,体现前瞻性和全局性,力争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5]。要教育引导科研人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4.2.2 创新体制机制,使之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8条标准,在尽情发挥好优势的同时,也要在补足短板上下功夫。特别是关于第一条标准中“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的要求。鼓励主办和依托单位为研究基地申办法人资格,努力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增强实体性的要素,完善治理结构。同时,也要把研究基地等新型智库这个普遍的短板,当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好研究基地与母体的依托与挂靠关系,从开放性、灵活性上使其变劣势为独特的优势,求原有体制机制所不能。围绕研究方向加强研究团队梯队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在构建专职骨干核心研究团队的同时,通过项目研究、跨校合作、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等多种方式,汇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组建兼职研究团队;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和成果分类评价机制;鼓励成立理事会等相关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推动扩大在组织机构、人事、资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保障支持条件,完善管理体制,扩展资源渠道。
主办方要高度重视与支持,在资源整合、机构岗位设置、人员聘任与流动管理、经费资助与管理、职称评定、成果与绩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拿出一些切实的政策,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并随时研究解决研究基地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困难。同时,主办方党委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的建设与意识形态管理。
4.2.3 創新科研平台与活动,增强实践性与智库效能 以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联合攻关能力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能力,深入研究理论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争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类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取得更多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完善研究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建立健全智库成果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对研究基地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创新中期检查方式方法,确保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没有一套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就很难打造成优秀的智库。要积极探索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新渠道新模式,着力落实好新型智库建设基本标准第6条中“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产业部门的项目对接合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主动了解政策需求,避免盲目性搞过期的研究,加强优秀成果的宣传和报送,为决策提供更多精准及时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强投入,结合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年度报告、论坛年会等科研活动,多渠道、多层次积累资料、信息,丰富具有特色优势的数据库、成果库,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建设。
4.2.4 精准把握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与决策支持力 不论打造哪种品牌,都是要从课题研究出发,课题研究是所有品牌创造的基础与发力点,要立足于对制约首都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长期研究积累。研究基地在自己的主攻方向上必须研究高端的课题项目、前瞻性的连续性深度挖掘的项目、党政机关与实际单位发包、命题的项目。要有不同方式与类型的观测点、试验室,深入实际,了解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认知,始终跟踪研究,才能够产出能为决策服务的科研成果。及时梳理形成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通过成果专报、发布会、媒体登载等形式对成果进行报告、宣传推介。市社科规划办继续通过每年度设立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建设项目”“培育项目”两类项目,鼓励支持研究基地出版年度报告,并力争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深度合作,在现有10本基础上出版更多蓝皮书;主动争取智库研究评价机构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参与社会评价,参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各类主题活动包括评比表彰,激励各研究基地提质增效,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
4.2.5 主管方、主办方要做好“放管服”,促进全面提质增效 主管方要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建好“研究基地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和掌握研究基地的运行情况、科研状况和现实需求,及时做好管理与服务保障。各方要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抓好检查督查,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全面均衡发展;把承担国家级项目、市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重要研究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情况、被实际部门采纳情况以及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情况等作为评价研究基地的核心依据。对优秀研究基地予以扶持和奖励,在今后的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对研究基地进行宣传推介等工作中,进一步向优秀研究基地倾斜。探索实施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等制度措施,推动研究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组织研究基地与相关实际部门联合召开研讨会、专题会、座谈会等,推动研究基地与实际部门的对接合作。市社科规划办采取利用自有宣传平台与借助社会媒体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宣传推介研究基地及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优秀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决策研究咨询活动。
致谢: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研究基地工作处刘军、刘峰杰参与了调研,对本文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4-5.
[2] 北京市社科规划办,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京社科规划文[2015]10号)[EB/OL]. [2018-10-17]. http://bjpopss.gov.cn/list.aspx?nid=1400&pid=1411&tid=0.
[3] 马献忠.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发展纪实[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29(A08).
[4] 石滢琪.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打造新型智库[N]. 北京日报, 2015-02-09(1).
[5] 叶再春. 打造首都新型高端智库: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思考[J]. 前线, 2016(7): 56-6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fter 15 years of construction, the number of Beijing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s has reached 79, and they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points for the new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in the capit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bases, and show its reference value in the new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we conduct an in-depth research in the summer of 2018.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adopts various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such as investigation method,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stud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duction method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Result/conclusion] Through this stud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actices, achievements, less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base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new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
Keywords: new type of think tank Beijing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think tank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8-10-18 修回日期:2018-10-24 本文责任编辑:唐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