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实践环节非常薄弱,楼的教学方式和较差的教学效果急切的需要转变和改变。要想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性的改革创新与改革,本文认为应重点打造有效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新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最终促进高校思政课操作性强、规范性、科学性的教学实践改革。
关键词 高校思政 新课程 实践性 改革
作者简介:钟慧琼,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208
关于高校思政课新课程的改革和设置,既是不可缺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中共中央教育部和宣传部在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指导中明确规定所有高校思政课程一定要针对实践环节予以加强。各个高校都要建设完善的实践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以下是针对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针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改革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界认为在强化职业性教育背景下,倡导产生的以行为主义和实用主义教学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模式。目前已经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点高校应用并且加强了实践操作。例如斯坦福大学的暑期项目研究实验活动,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共事务实践研究,我国高校目前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实践活动依然在探索。我国自两千零六年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改革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已然在实践性教学探讨过程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关于实践课程的活动建设并没有办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依然是高校思政课程的薄弱环节。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设置和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加强教学实践的理论及教学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要求强化高校实践性思政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征要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科学家对客观世界内在的探索规律为存在基础,并且恩格斯、马克思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了自身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具体的论著中写到,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使用方法并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教材。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毛泽东思想为代表,在中国的改革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挽救了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自主,并且将马克斯主义的理论通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伟大的理论实践创举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高校的思政课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任务,不仅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增强书本知识的教学下,通过社会实践学习逐渐改革现代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二)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思政课程教学要突出实践性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教育思想和要求,学校在积极为学生创造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实践,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大学生在改革的洪流中也受到了深深的影响。高校学生在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过程里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是高校的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阶段,有着丰富敏捷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其次,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涉世未深,尚浅的社会阅历更容易打造和打磨。因此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只有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才能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感。
(三)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与强化思政课实践性的要求高度契合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新世纪的人才教育新要求。通过三个面向的教学要求,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俄国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当前经济高度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正处在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时时刻刻面对着来自社会的价值观、是非观以及荣辱观的考验和影响。如果在当前考验严峻的教学环境里仍然采用封闭的教学操作和模式来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脱离课程与实际的联系,学生在接受思政课程的知识过程中就会变得无奈和被动,在日常学习中逐步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要求,在面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便显得很无力。因此现实的教学要求思政课程要想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就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
(四)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欲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第一,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加强需要面对学生的广泛性参与,而现实中的高校由于教学精力和实力差距,无法满足广泛性的要求。
第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活动难以保证时间上的连续性。
第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缺少规范的组织程序。
第四,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建设缺少有效的方案和措施。目前总体上即使有很少的高校探索和建设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案,但是也总体上忽略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最终形成的实践操作方案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程加强实践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和途径
(一)思政课实践性教学需要打造新体系
在实施高效思政课程新理论的过程中,高效思政课程的实践性体系需要重新被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建设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体现总体上处于三无状态,三无具体是指:
第一,没有关于实践性思政课教学的统一大纲和基本要求,直接的后果便是不规范的教学内容和不统一的教学课时以及内容。
第二,没有实践性完整的教学体系,造成实践性的教学过度分散,无法产生有效教学。
第三,没有具体的教学标准和要求,造成新課程的实施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在建设思政课程实践性标准和体系中,一定要打造合体、合身的教学大纲,将思政课程的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逐步合一,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明确社会实践教学的观念。近些年来人们以及社会各界关于社会实践教学产生了各种不一的看法和争论,由于没有规范的社会实践教学观念,目前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明确规范实践教学的逻辑观念和教学起点。在具体的研究中要针对实践教学的宗旨,积极消化理论思想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环节,帮助学生在感悟、观察和体验中逐步消化思政的理论知识。
2.明确社会实践的时空定位。思政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特点,因此思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二者并重,在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的理论得以深入的探索、扩展和延伸,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又让理论思想得以深化和理解。
3.定位思政课堂结构。
4.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性还应该加强课堂化处理,目前的看看和走走不能够彻底提升实践课堂的层次,虽然实践教学无法做到理论教学的完全课堂化,也应该将课堂分成两部分,首先,教师要做好“感悟”、“看”、“听”的独立研究;其次,在“交流”和“写”的环节,做好集中和分散教学,做好完全课堂化教学的实践准备。
(二)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需要被创新
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仍然处于学生被动参加实践,实践的教学中心和主导依然被教师占据,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老旧的调查和参观方法,学生参与学习的積极性较低。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积极创新实践感悟式教学模式。目前实践、感悟式教学模式主要有观感报告、录像见习以及参观见习等类型,其中录像见习主要是指观看录像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参观见习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例如在“三个代表”提出的年份里,某市建立的重要的思想基地,主要是江泽民同志亲自种植了荔枝和中华红等,学生通过参观会增强学生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2.实践性教学体验模式。体验可以分成间接体验和直接体验模式两种,直接体验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根据,积极组织当地的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例如“四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间接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则是指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报告,以供学生听取。
3.研讨式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针对实践课题的研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带领下积极参与科研的讨论和研究,主要以难点、冰点和热点问题为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理论思想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时间模拟课程和活动建设,例如某些高校开设的模拟法庭和道德冲突辩论。
4.实践教学活动的虚拟模式。计算机网络和影响符号是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辅助工具,二者在参与思政课程虚拟实践教学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形式有影响体验、实例分析、网上调研以及网络虚拟等开展形式。
(三)实践性教学评估体系需要被打造
第一,实践性教学课程要转变单一的考核观念,注重对大学生的能力、智慧、信念以及理想做出综合评价,具体可以从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品德修养等方面设立考核标准。
第二,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的采纳,具体可以采取软硬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可以采取对学生和教师分配比例的评价方法,教师的成绩占百分之六十,学生的成绩占百分之四十,最终对思政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
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传承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才能不断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莉莉.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培训.2016(18)..
[2]赵萌.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
[3]王浩坤.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3).
[4]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