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梅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于是,课堂练笔成为课改洪流中不变的“热点”。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抓住最佳时机,在语言经典处,教材简略处,文本改编处,结构相似处,将课堂练笔训练落到实处才是上策。
关键词:课堂练笔 时机 实效
“读写结合”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是个常青的话题。 “写”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形式,要更多的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达成天然的默契,不能旁逸斜出,生硬突兀,笔者认为课堂小练笔就是“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课堂阅读教学的进程中何时何地穿插小练笔,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积累了些许经验,和大家谈谈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练笔的几个小绝招。
一、葫芦依样勤积累——练在语言经典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依样画葫芦”的操练语言方式,在一些经典的语段处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文本中出现的这些经典的语言,精彩的片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有效地练笔,使学生对这些经典语段获得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1]
四下语文的第一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第二课即为陈淼的经典课文《桂林山水》,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一句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叙述的,拿大海和西湖同漓江相比,不是说大海和西湖不如漓江的水美,而是更衬托出漓江的水独具特色的美。这种排比的句式,这种经典的语言,就是学生练笔的绝佳范文。品味一番后我引导学生也来做一回小诗人,仿造这样的句式编一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身边的一景一物。许多聪慧的孩子便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班上一男生就结合校园一角“莲园”中的景物,巧妙运用句式的特点写下了这样一句:我玩赏过绿树成荫的西山公园,游览过风景如画的植物园,却从没看见过学校莲园这样独特的景致。[2]
借鉴、模仿、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写作手法的吸收、内化过程。长期坚持的话,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写作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
二、天马行空任我游——练在教材简略处
被称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说:“想象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我们多彩的人生。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作者留下的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也恰恰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学到结尾时却嘎然而止,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教材的简略处展开合理想象,或延伸情节,或补充结局,让学生的思维在教材的简略处大放光彩。
《给予是快乐的》一课的结尾处这样写道:“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虽然语言简洁明了,却给了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这个空白点正是引导学生练笔的节点。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辅助,配上了圣诞节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保罗、男孩及男孩的弟弟一起去感受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夜晚,并自由选择一个角色写写此情此景下的心理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带学生走进美丽的圣诞夜景,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去体会那份欣喜若狂,体会那份满足与感激,体会那份深深的感动和感悟。
三、另辟蹊径巧作诗——练在文本改编处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久经锤炼的力作,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典范。教师要细读文本,用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出文本丰富的内涵,对于文本的特别之处,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推敲,品味,选择合适的训练点,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的练笔,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因“文”制宜,不断增添习作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诗的形式,不仅拓展了文本,更錘炼了学生的语言。“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 了,风藏 在 。”孩子们受到触发,文思泉涌,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一首首带着些许童真的小诗跃然纸上……
一次简单的小练笔,看似只有一首小诗,却蕴藏了学生对“风”的理解、观察和想象。课堂小练笔在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有机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在明确写法的同时有内容可写,一段段“习作雏形”应运而生。
四、谋篇布局了于心——练在结构相似处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写作是从简单的写一句话开始,慢慢地过渡到写一段话,最后走向独立地写一篇文章。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借助课文中的典型句段,如比喻句、排比句式、总分结构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学会谋篇布局。
例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是一篇条理清晰,“总分总”结构分明的教学范例。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模仿典型句段进行练笔是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形成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本中的典型结构,让学生在阅读领悟中模仿,并迁移运用,把仿句、仿段、仿篇通过小练笔的方式去渗透和落实。
以上的种种不同形式的练笔,取材丰富便捷,练习灵巧有趣,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掌握了娴熟的写作技巧,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效果直观显现。可见,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找准落脚点,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和文体特点,适时、适度、适量地穿插课堂练笔,打开阅读与表达的通道,提高练笔的实效性,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
[2]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实验[J].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