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宏
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业余训练、教学、学习三者之间矛盾的透析,反应出中学体育特长生难管理的现实状况的一个侧面,同时根据自己多年带队工作的经验,提出些建设性的建议,供同行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中学体育业余训练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发展变迁,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目前发展的最高形式来看,就是我们普遍运作的学校“三集中”的形式,“三集中”的概念就是集中训练、学习和生活管理,组成“三集中”的个体就是我们体育教师文化教师和体育特长生。长期以来,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学校业余训练开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体育教师感觉到队员难招;文化老师感到学生难教;学生感到书难读。协调好三者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体育教师、文化教师、体育特长生三者矛盾的具体表现。
2.1 体育教师与文化教师之间的矛盾。
2.1.1 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学校的招生来源绝大多数是体育教师根据各项目选材的要求、特点选招进来的。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所训运动员要动得起来,练得起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把本地区内的“孙悟空”全部集中起来了。体育特长生的言行、思想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要活跃得多,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较普通学生相对要差,但智商绝对不低,这是他们的特点。
2.1.2 文化老师所要面对的是这样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学习兴趣不高、“不服”管教、拖欠作业、学习任务完不成……等等。于是文化老师大呼:你们教练怎么招来这么差的学生,不爱学习、不好管、不好教,你们不管好!我们没法教!往往课堂里出现了有些教师严厉的指责或是能管则管,管不了就听之任之,或应付了事的松散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
2.2 文化老师与体育特长生之间的矛盾。
2.2.1 体育特长来到学校学习、训练、进校的初衷就是一边参加体育训练使自己的特长能够得到发展,一边是因为学校有优秀的教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文化课能够得到提高,由于体育教师把他们招进学校衣食住行都要操心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因此,他们在训练场上的表现完全是另一个人,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在他们眼中,体育教师直接表现出来的能力,技能使他們钦佩、崇拜。他们服从体育教师指挥,认真听取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很快能领会教师的意图,训练刻苦。
2.2.2 走进教室,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教室是封闭的空间,课堂教学有它的严肃性和特定的环境要求,作为不同对象的文化课老师,有不同的要求和教授特点,他们也许能听好一堂课,也许只有半堂课的耐性。学生主要表现为:低情绪,上课烦,对老师有抵触心理。
3 对三者关系协调的一些看法。
3.1 首先要统一认识: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文化课是育人体育训练更是育人体育特长生不光是运动员更是班里的一名学生不能把学生全部推给体育老师更不能对体育特长生带有色眼镜。
3.1.1 体育教师要提高选材的认识:从培养优秀苗子的观点出发,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当今体育比赛,已不单纯是体能的竞争,同样包含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比拼。科学训练要求运动员能消化、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来进行合理训练,而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水平是进行科学训练的前提,毫无疑问,文化水平越高,接受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越强;文化素质越高,其对运动原理、运动生理,心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越清楚,运用能力越强。
3.1.2 我们体育教师在招选苗子的时候,有意识考察苗子文化基础、智商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尽可能选择德、智、体兼备的人材,为训练高水平的运动苗子打下基础。
3.2 体育教师要协助文化课老师搞好文化方面教学:充分作用运动员对教练员的崇拜心理,从训练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动作原理的讲解,运动、生理、心理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引导、启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文化知识学习的更要性。
3.2.2 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协助文化课老师进行思想教育、纪律管理、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并参与听课活动,了解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各阶段合理安排运动量,使队员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去。
3.3 文化老师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多向教练了解队员的训练情况,思想动态,情绪变化。
3.3.1 结合体育特长生的特点,采取一些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多鼓励少打压效果也许会好很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文化老师去借鉴。比如“精讲、精练、当堂消化法,互动式教学法”。
3.3.2 “精讲”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刻把握了解,抓住重点,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作业”。
3.3.3 “精练”就是围绕讲课的重点布置些作业,利用最短的时间来进行练习,讲完就练习,不搞题海式,起到理解、巩固、提高的作用。
3.3.4 “当堂消化”就是要求把讲的知识,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完成,基本掌握,尽可能减少课后作业。这些都是结合体育特长生学习时间少、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训练任务重不想过多的作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的。
4 结论
总之,只有教、训、学三者的认识统一了,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都能把教、训、学的目的认清了,工作才能协调一致,形成良性循环。那时,体育教师将不会再有招生难的感慨,文化教师也不会有体育特长生难教的疑惑,有志于体育锻炼的学生们也愿在我校运动队发展为带动我校师生提高终生体育意识做贡献并为我校在体育竞赛中争取更多荣誉。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