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距骨骨折属于足踝部严重的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生率为全身骨折的0.18%左右[1],患者常伴有脱位现象,临床上多采用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有研究指出,距骨骨折伴脱位患者在进行内固定后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其踝关节功能在术后会严重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为此,本文对该类患者采用踝关节康复训练,疗效显著。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本院治疗的85例距骨骨折伴脱位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45,平均(31.57±3.49)岁;损伤原因:自身跌翻7例,车祸损伤15例,暴力重击20例。康复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0~47岁,平均(32.81±4.06)岁;损伤原因:自身跌翻8例,车祸损伤16例,暴力重击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干预方法,监督患者服药,定时对手术伤口常规换药,患者自行锻炼。观察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踝关节康复训练,内容如下:(1)术后踝关节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踝泵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术后2~5 d对踝关节进行跖屈、背伸辅助主动训练;术后5 d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增加距下关节活动训练,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阻力。各种训练均3次/d,30 min/次。(2)物理因子治疗:术后第2天对患者增加红外线疗法,采用红光治疗仪(北京科电微波电子有限公司,型号:KDH-150B)对踝关节局部进行照射,15 min/次,2次/d。两组连续干预1个月对比效果。
1.3观察指标 (1)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2]对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共100分,分数越高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2)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干预后,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有大幅提高(P<0.01),但康复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组 别n术 前术后1个月对照组4238.76±6.1268.01±4.65康复组4339.50±5.4877.52±5.43t0.5888.66P0.5580.000
2.2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在术后发生距关节僵硬4例,畸形愈合5例,并发症发生率21.43%(9/42);康复组则发生距关节僵硬1例,畸形愈合1例,并发症发生率4.65%(2/43)。康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4,P=0.048)。
距骨骨折是以局部肿胀、不能站立、皮下瘀斑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距骨部位骨折,通常合并脱位的发生。临床上常采用内固定手术的方式治疗,但术后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常由于患者术后卧床等原因,会造成侧支循环不畅,导致术后关节出现粘连,并在自身修复的过程中使关节发生僵硬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3]。研究距骨解剖学发现[4],距骨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血管来滋养,仅仅依靠腓动脉、胫前及胫后动脉的分支滋养,当骨折损伤血管后极易使距骨出现坏死现象,加之因外力导致距骨生理学结构改变,长期制动影响踝关节活动,会加重踝关节障碍。临床上仅仅通过内固定的方式纠正距骨已破坏的生理结构现象,并未考虑到预后效果。在本研究中,康复组对患者术后采用循序渐进的踝关节康复锻炼可以促进关节活动的再生,避免在术后因长期制动等因素导致关节失用,并且能够增强下肢肌肉的肌力强度,从而改善肌肉的纵向牵拉能力;另外增加红外线治疗可以增强组织的修复及再生功能,促进组织肿胀的消散,改善距骨部的血液循环,提高踝关节功能,其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组采用踝关节康复训练对其术后的踝关节恢复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临床干预后,康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在术后开展踝关节康复训练,能够活跃距骨周围的软组织,保持肌肉关节的兴奋能力,从而避免黏连的发生,并通过踝关节跖屈、背伸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的出现,并在红外线治疗的辅助下,促进其组织的正常愈合,减轻挛缩关节,促进血肿消散,避免关节出现畸形愈合。
总之,踝关节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距骨骨折伴脱位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促进正常生理结构的再生,有效防止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