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叶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叶县 4672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研究表明,糖尿病会引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方法彻底治愈糖尿病,多靠药物控制血糖,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用药的依从性、家庭经济状况等,往往难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对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符合WHO修订的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糖尿病病史2年以上;初次来本院治疗;无严重并发症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脑、肺等器官器质性疾病者;神经功能系统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対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2.64±4.23)岁;病程2~17年,平均(8.24±1.33)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1~86岁,平均(74.21±4.09)岁;病程3~18年,平均(9.01±0.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根据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遵循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合理使用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必要情况下对患者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讲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方案,具体方法步骤如下:①制定护理计划:首先针对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健康档案实施单独管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与老年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家庭情况,提高家属对患者护理的配合度,全方位掌握患者的资料。通过和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心理分析咨询,按照不同阶段对患者实施计划,必要情况下邀请专业心理医师单独辅导老年患者。②健康教育: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生理原因,对于疾病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并且加以消除,主动向患者讲述糖尿病健康知识,对治疗流程、治疗的目的、治疗意义等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要对患者及家属主动解释清楚,避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存在消极情绪,不配合主治医师的治疗。大多数老年患者对糖尿病并没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这对于战胜疾病极其不利,因此要不断增强患者的信心,控制自身的血糖水平。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老年患者机体脆弱,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自理,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护理人员要注意礼貌用语,尽量营造出和谐友好的沟通氛围,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鼓励家属多来看望老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由于无法排解治疗中的压力,让患者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营造出轻松、和谐的环境,释放出心理上的压力,让患者加入到糖尿病病友会中,建立正常的社会交际关系,走出心中的阴影。
1.3观察指标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评分变化。
2.1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得分均有较大幅度下降(P<0.01),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糖尿病属于基础性代谢型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多见。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参考标准,也是反映患者控制效果的指标。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容易在治疗中出现反复,久治不愈加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日趋严重,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降低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干扰到治疗效果。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2]。通过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进行疏导,缓解其消极、焦虑以及抑郁的情绪;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让糖尿病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能够规范地自我监测血糖,正确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做好日常生活饮食管理及情绪管理等,从而积极推动康复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理护理,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不良情绪也得到缓解,这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通过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其血糖水平,同时提高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